《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暴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下面对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消散) | B.经纶世务者(筹划) |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 D.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
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横柯上敝负势竞上 | B.绝:天下独绝沿溯阻绝 |
C.自:自康乐以来自富阳至桐庐 | D.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真无马邪 |
下面四个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气势好似奔流而下。 |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作者写景都观察极细,抓住景物特征仔细描摹,描写角度多变。 |
B.两文都写到了山、水以及猿鸟乱鸣的景象。 |
C.两文结构相似,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 |
D.两文都表达了娱情山水的思想,后者更是表达了蔑视功名利禄,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划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4)陶后鲜有闻: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金银珠玉,世人所甚贵,及遇凶年则不及菽粟,何哉?事有先后,势有缓急也。平时富贵之家,求一珠玉犀象①玩好②器物,至发粟出帛,惟恐其不得,将以充其室夸耀于人以自乐者,皆是也。
壬辰岁,余在大梁③时,城久被围,公私乏粮,米一升至银二两余,殍死者相望。人视金银如泥土,使用不计。士庶④之家,出其平日珠玉玩好,妆具环佩,锦绣衣衾,日陈于天津桥⑤市中,惟博⑥鬻升合米豆,以救朝夕。尝记余家一毳袍⑦,极致密鲜完,博米八斗,金钗易牛肉一肩,趣⑧售之。以是知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诚知其本也。古人云:“薪如桂,米如珠。”岂虚言哉!
【注】①犀象:指牛角和象牙。②玩好:供玩赏的珍品。③大梁:即开封。④士庶:士大夫和普通民众。⑤天津桥:在大梁城内。⑥惟博:只求换取。⑦毳(cuì)袍:用鸟兽的细毛制作的衣服。⑧趣:同“促”,意思是赶紧。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
(1)殍死者相望() (2)日陈于天津桥市中()
(3)尝记余家一毳袍() (4)岂虚言哉()指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性(或用法)及意思。
(1)世人所甚贵()()
(2)日陈于天津桥市中 ()()辨析下面两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的不同。
(1)将以充其室夸耀于人();以救朝夕()
(2)金钗易牛肉一肩();此易耳()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金银珠玉,世人所甚贵,及遇凶年则不及菽粟,何哉?
(2)以是知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诚知其本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意思。
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