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涿鹿之战               图二 城濮之战
材料二:

官渡之战示意图
材料三:该书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请回答:
(1)在图一的战役中,最终获胜的是哪方?图二的战役后,谁最终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2)材料二的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3)材料三所述的书名是?材料一和二中的战役中,最有可能在该书中出现的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某战地记者对凡尔登战役的报道
材料二:1942年7月,德军向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发起猛烈的进攻。苏联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后来,苏联红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到1943年2月,共歼灭敌军近150万人,占苏德战场德军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战役与历史上哪次战争有关?(1分)“引爆”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1分)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1分)
(2)写出材料二中的战役名称,指出这次战役的重要历史地位,这次战役与历史上哪次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材料二:

材料三: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请回答:
(l)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2)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
(3)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材料三: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科文组织已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远铭记,永远呵护。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请回答: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
(2)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5)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
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地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的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生“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
请回答:
(1)秦朝、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分别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
(2)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
(3)请谈谈“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探究题
[发愤著史书]
(1)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读史通古今]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
[功绩耀古今]
(3)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