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①,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②,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注:①风尘:形容处境艰辛困苦。未偶:未遇。②隈:角落里。映:隐现的样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讴:歌唱 |
B.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物:事物 |
C.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衡:高低,高下 |
D.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喻:明白,知晓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放浪形骸、风流高致的情怀的一组是( )
①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②三诗人因避席隈映②,拥炉火以观焉③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④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⑤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⑥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⑦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⑧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③⑤⑦ | D.⑥⑦⑧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唐传奇记述的是伶人们歌唱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诗篇而引发的小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但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当时诗人生活的一种反映,从中也可以看出三位诗人放浪形骸、风流高致的情怀,以及他们的诗对当时的巨大影响。 |
B.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王昌龄提出借伶人所唱来确定三人诗名的高下。先是决定由伶人歌唱篇数的多寡来确定高下,后王之涣提出由最漂亮的伶人所唱的,来决定他们之中谁是最佳者。 |
C.借助伶人所唱,三人的诗名最终有了一个结果,即最漂亮的伶人唱的是王之涣的诗,故王之涣当推为第一;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故可认为位列第二;高适的诗只被唱了一首,只能叨陪三人末座了。 |
D.王之涣说歌唱王昌龄、高适诗的伶人都是潦倒乐官,她们所唱的也都是《下里巴人》的粗俗的诗,而他自己的诗有如《阳春白雪》一样高雅,并不是这些潦倒的乐官所敢轻易接近的。其实这只是游戏之中的戏谑玩笑语,并不能当真。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
(2)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之虏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不足,死焉,职也职:职业 |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济:成,有益 |
C.侃率之以乘城乘:登 |
D.贼失势,遂散走走:逃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组是( )
A.①贼气吞焉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
B.①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②高城深沟之固。 |
C.①兵与财皆无,将若何②非若吏人、百姓然。 |
D.①夺贼之财而食其食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城县令李侃面对叛军的凌厉攻势束手无策,打算弃城逃跑,所幸其妻杨氏深明大义,及时劝阻。 |
B.杨氏认为项城虽兵力单薄,但是若发动民众与敌人誓死一搏,项城保卫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
C.杨氏对项城的官员和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地作了战前动员,并以身作则,临阵督战。 |
D.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叛军首领中箭身亡,项城军民奇迹般地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
翻译下面语句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
②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项 城 小 邑 也 无 长 戟 劲 弩 高 城 深 沟 之 固 贼 气 吞 焉 将 超 城 而 下 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 帅 坠 马 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时相遣归 相:互相 |
B.终老不复取 取:取代 |
C.谢家来贵门 谢:感谢 |
D.会不相从许 会:一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时时为安慰 三岁为妇 |
B.府吏得闻之 朝搴阰之木兰兮 |
C.何敢助妇语何以解忧 |
D.吾今且报府洵美且异 |
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
A.汝是大家子 | 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C.为仲卿母所谴 | D.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劾。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①语过当,夺官。顺治既亲政,铨罢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铨诸疏进,上阅之竟,曰:“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文程曰:“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
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论如律。巡苏州,杖杀不法僧三遮、优王紫稼,一时震悚。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②。森先为疏请缓之。上责森先徇纵,夺官,速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十五年,应诏陈言,略曰:“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如流徙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祵、郝浴、张鸣骏等,皆与恩诏因公诖误③例相应。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凡有言责者,有不洗心竭虑而兴起者乎?”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尚阳堡,上仍宽之,复原官。寻命察荒河南,用都御史魏裔介言,给敕印,未讫事而卒。
十七年,上命吏部开列建言得罪诸臣,其流徙者,举呈祥、琯、祵、开生及彭长庚、许尔安凡六人。上命释呈祥,许琯、开生归葬。余虽系建言,情罪不同,无可宽免。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列传三十一》)
【注】①肆市: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②追比:限期破案。③诖(guà)误:官吏因过失受谴责或失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戮:杀 |
B.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细:细小 |
C.举呈祥、琯、祵、开生及彭长庚、许尔安凡六人举:检举 |
D.相率以言为戒耳率:率领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不赂者以赂者丧 |
B.其流徙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C.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上阅之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森先“刚劲耿直”品格的一组是()
①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
②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
③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
④遽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⑤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
⑥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亲王对李森先等检举大学士冯铨及其儿子的违法情况,进行了当面对质,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 |
B.弹劾冯铨而被罢免的官员,因为范文程的据理力争,顺治皇帝被迫让他们官复原职,承认自己错误。 |
C.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江南期间,依法弹劾罢免贪官,用杖刑处死部分罪犯,坏人很害怕。 |
D.李森先对待皇上屡下求言诏而无人进谏的状况,建议皇上广开言路,要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 |
将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
(2)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4分)
(3)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诚愈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
B.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自:自己 |
C.而不假乎外假:借助 |
D.贪相承习为故故:惯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C.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D.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沽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
D.末段指出以“贪”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僧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2分)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唆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日:“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感激 |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价格 |
C.竟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 |
D.佣家无以应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岂以祸及平人自王侯以下,莫不愈侈 |
B.知周必诉于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我为公抱不平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D.度廷福且走不出,火且尽 |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1)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2)大怒,持手中斧向之(3)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4)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5)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6)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1)(3)(5) | B.(1)(4)(6) |
C.(2)(4)(5) | D.(2)(5)(6)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廷福与佣工的儿子喝酒,致使佣工的儿子大醉,无意之中帮助袁氏家族赢了官司。 |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他离开霍家。 |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帮助廷福减轻罪刑,但廷福不改供词。 |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和不明大义的乡人,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译文: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译文:__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