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一年多来,开局良好,势头强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向经济文化强省迈进的强大引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王全杰提出:“山东要发展蓝色经济,首先在文化意识方面要加强宣传,使全省人民都懂得海洋的历史和文化、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海洋科学和文化领域要加强宣传和普及,引起大家对海洋的重视。”“山东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条件突出海洋文化,形成海洋文化产业高地。”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山东要发展蓝色经济需要加强建设“海洋文化”的理论依据。
材料二 蓝色经济首先要保证大海的本色,环境和生态是第一位的考虑。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蓝色经济建设中占据了厚重的分量。到 2015年,山东将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也将分别达到80%和95%。同时,加强海岛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
(2)结合材料四,从 “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说明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变轨后,飞船顺利进入轨道。“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请回答:
(1)有人认为变轨的成功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待规律应坚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材料一:“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
材料二:自然美是我们“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但人的美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军人”“最美乡村医生”……他们是一些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甚至是用生命践行着真善美。如今,最美,已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是全社会对道德楷模的由衷赞许,也是全国人民对高尚品格的深情褒扬。“最美”之花正在盛开,道德模范层出不穷。让我们接力“最美”,共同建设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美丽中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角度,谈谈如何让“最美之花”处处盛开?
下基层、“接地气”,是一种工作目标、工作路线,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
材料一: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1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新闻工作者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材料二: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政策报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012年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2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民道德素养却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中国式考察”等等一系列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标签被贴到了中国人的脸上。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相关知识,说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