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多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这三种观点,虽然结论不同,但是在对战争胜负进行判定时,却大多采用同一种方法,就是以某种““数量分析”来”计算胜负。于是对朝鲜战争胜负的争论,就变成了诸如战争双方谁死伤的人多,谁消耗的资源多等问题的争论。应该说,以“数量分析”计算战争胜负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的确是有意义的。但“数量分析”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得出歪曲历史的结论。判断胜负的主要标准应该是战争双方战争目的的达成情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应从哪个角度研究朝鲜战争的起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对“朝鲜战争胜负”的判定上存在的两种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作者的判定标准,论证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中朝一方胜利的观点的合理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技、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系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9日)
材料二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对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三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得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李植坍《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推动中国与美日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70、80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与美日两国未来关系发展态势如何?

材料一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二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三美洲在16——18世纪出产10万多吨白银,至少占同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以上。这些白银或者直接流入欧洲,或者被用于东方贸易,为欧洲换回所需的商品。
材料四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力一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700美元付给联邦德国,作为车队款式与设计费用……
(1)结合材料概括明代商业发展情况。
(2)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分)
(3)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分析现代世界贸易的主体是什么?反映出什么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材料二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少,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四 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的“九条方针”: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1)这则材料反映了唐朝末年什么问题?简述宋代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2)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美国为转变这种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3)根据这项规定,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台湾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根本性区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表格。

举办时间
举办国家
举办城市
名称
主题
1851年
英国
伦敦
万国工业博览会

1876年
美国
费城
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

1889年
法国
巴黎
法国第四届世博会

1933年
美国
芝加哥
芝加哥世博会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58年
比利时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世博会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70年
日本
大阪
日本大阪世博会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中国
上海
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
2012年
韩国
丽水
丽水专业世博会
自然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
意大利

米兰世博会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中展出的最新产品与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相比,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2)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前后世博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简要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给我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