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 ( )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 B.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 D.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应该是①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②全球化导致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③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④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地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应该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 B.上海合作组织 |
C.阿拉伯国家联盟 | D.欧洲联盟 |
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
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
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于1929年所著的《丁丁在苏联》反映了记者丁丁前往苏联实地采访的经历。下列场景中,当时丁丁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在某农场看到一幅农民开拖拉机的宣传画 |
B.听到不远处钢铁厂传来的刺耳机器轰鸣声 |
C.看到远处莫斯科市民排着长队购买日用品 |
D.与扬可夫去集贸农场在一肉摊前讨价还价 |
美国某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据此判断,这位总统主张( )
A.彻底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 B.市场调节与无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D.市场调节与有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