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悟感——生命精美的标志
①我们无数次地赞美生命。我们去游泳,发现水居然不会浸入我们的耳道;我们去爬山,发现我们会有一种旷达的情怀去同空灵的山色水光融为一体;热了,排汗足以降温;累了,睡眠可以克服疲劳。生命使我们的身心如此协调一致,我们处处感受到通常的生命本能。
②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人的更高级的本能,这就是包括思维和学习的精神活动的本能。它表现为语言的或者是知识的敏感,或者说悟感,是使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内部机制。
③人的生命自然的神奇,加上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促使我们更聚焦于审视生命自身的性质,更深入地揭示教育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并回答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生命自身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这就促使我们追问感悟或思想的产生机制——悟感。
④我们把儿童的语感、数感,以及乐感、美感、道德感、司机的方向感,游泳者的水感等统称为悟感。悟感是一种“思维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知觉的感觉”,它没有具体的意识内容,却是一种前意识现象,会产生意识倾向或意识内容。悟感同感悟或思想不同,后者不仅有意识倾向,而且有意识内容。尽管某些感悟或思想不能完全地用可传达的语言叙述出来,但它可以用以悟感引感悟的方式进行交流或传输,例如,借助隐喻、事例等,人们可以意会而不需言传,从而交流感悟或思想。然而悟感的主要功能不在于传输,而在于它提供了产生感悟的基础,或者说,感悟或思想是悟感被激活的产物。这种关系,类似于情感和感情的关系,情感触生感情,而悟感产生感悟和思想。
⑤悟感和感悟(或思想)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带“贴身性”。这里可借用奥修把头脑和心灵相区别的说法,他说:“我想要你将每一样东西都放在它正确的位置:如果头脑和心之间有任何冲突,必须先听心的。如果爱和逻辑之间有任何冲突,那么应该由爱来决定,而不应该由逻辑来决定。”沿着这样的判断,人的感悟或思想发生在头脑里,悟感却发生在心灵或“身体”里。由于悟感的存在,人的先天或内在的因素和后天或外部的刺激因素连接起来了,于是形成了感悟或思想。
⑥在汉字里,脑和心似乎有紧密的联系。脑似乎是肉体的,而心却主思考。这表现在所有思考的和情感的字都有心字。“心之官则思”,我们开始认为这只是我国古代对人体解剖知识的欠缺所带来的不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脑之官则思”吧!可以说,奥修的脑子和心灵区别论——脑子主要是司算计,而心灵司情感,其实只是暗合了中国的古老思想。汉字是如此漫长而大量地筛选碰撞的结果,它表情达意的深刻性,我们不能低估,这里,它再一次表现了神奇的一面。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这种微妙的区别早就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比如,一位朋友在下雨天跑了老远来看望你,这时你要说的是“噢,你真有心”,你决不会说“噢,你真有脑”。前者肯定人的爱心,而后者给人一种算计着利益的感觉。这种微妙,发自我们的悟感。
⑦实践和研究表明,悟感现象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起着我们过去难以注意但却极为重要的作用。悟感是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创造的核心因素;悟感是生命的底蕴,并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而不是靠教;悟感的培养是今天教育改革中十分值得注意的新领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它的研究,将为教育走向以学生为本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摘录自郭思乐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学习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结果就叫悟感。 |
B.我们根据树桩年轮的疏密粗细判断出南北方向,这是一种悟感。 |
C.悟感不可言传,但并不能说不可言传的感悟或思想就是悟感。 |
D.人的感悟或思想发生在大脑,而悟感发生在心脏。 |
E.汉字“脑”和“心”的微妙区别与奥修的脑子和心灵区别论暗合。下列关于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悟感会让你不假思索地说“噢,你真有心”,而不至于冒出一句“噢,你真有脑”。 |
B.在你为该说“噢,你真有心”还是“噢,你真有脑”而犹豫时,悟感会让你选择前者。 |
C.“噢,你真有心”肯定人的爱心——这个感觉可以称为悟感。 |
D.“噢,你真有脑”讽刺人算计着利益——这个感觉可以称为悟感。 |
第①段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最后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悟感不靠教,又认为悟感是可以培养的。这是否矛盾呢,请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
不管出版人是否愿意,事实是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而且从前起着点缀美化作用的插图,正成为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较容易赢取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将这一社会现象称为“读图时代”。
有趣的是,汉语中的“阅读”一词,是“阅”在先而“读”在后,没有人愿意说成“读阅”。“阅”与“读”本来就是不同概念。“阅”本义是用眼睛看,即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息;“读”就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读”固然必先“阅”,即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而“阅”并不受制于语音。所以,只有“读”才真正与传统出版的本质相关。“读”的对象是文,“阅”的对象是图。显然,图像和影像其实是不能“读”的,所以“读图时代”其实应称为“阅时代”。而我认为,“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
早在10万年前,人类的大脑就已经进化得与现代智人相差无几了,从而为阅做好了充分准备。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信息容量约等于50亿本书。但人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读如此多的文字,
因此不需要如此耗能的大脑;但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则需要这样的大脑。即使在睡眠中,大脑也在充分利用时间整理影像信息,于是人才会做梦。
视觉器官并不是天生用来接受字符的,而是用来感知影像的。大脑皮层超过1/3的面积用于处理视觉,而图像和影像所包含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大得多。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所以,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以为阅时代将妨害智力发展的说法是源于对大脑动作机理的无知。
阅是人类的天性,而读则是后天习得的技能。生命体接受光信号的功能至少进化了5亿年,
人类接受影像信息的功能至少进化了300万年,而读的能力人类只练习了几千年,作为个体则不过学了几十年,儿童才学了几年。所以,图能吸引任何眼球就不奇怪了,而儿童喜欢图更是天经地义。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只要阅的效率越高,那么阅就会成为趋势,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宜时就不可阻遏地迸发而成为潮流。
(本文有删改)下列不属于作者说“‘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不受制于语音的“阅”,比先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方式的“读”,让读者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
B.人类大脑的进化——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为“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 |
C.如今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更受青睐。 |
D.阅是人类的天性,阅功能的进化时间远远多于读能力的练习时间,阅的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当时迸发而成为潮流。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插图正成为图书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再具有从前那样的点缀美化作用。 |
B.“阅”图比起“读”文更直接快捷,这也是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流行的一大原因。 |
C.大脑在接受光信号、图像和影像信息等功能上的进化促使成年人比儿童更喜欢读图。 |
D.因为图书所包含的信息量远比文字多,所以“阅”图儿童会比“读”文儿童更聪明。 |
联系文意,请概括人类的大脑已为“阅”做好了哪些准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一只狐狸的博弈
祖克慰
①1981年的初冬,下过一场大雪,村里出了一桩怪事。一只狐狸,火一样的狐狸,在村子里出没。火狐额头上有一片白色的毛,村里人说:“那是妖狐。”
②那只狐狸出现在谁家,谁家就要出点事。狐狸最先出现在老张家,傍晚时分,刚刚点上的煤油灯被狐狸撞翻,张家的三间草房眨眼间被烧个精光。两天后,狐狸又去了乔家,乔家老太太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狐狸一溜火红,眼一黑,蹬蹬腿,没了气。
③乔老太有个孙子,叫乔顺风,是村里有名的猎手,玩土枪,百发百中。奶奶的死让乔顺风很悲痛,站在奶奶的棺材前,抹着眼泪说:奶奶,等我逮到那只狐狸,一定到您的坟前,用狐狸的血祭奠您。
④乔老太死后,白额火狐像隐了身,没了影踪。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逐渐淡忘了那只妖狐,只有乔顺风没有忘记。
⑤张家的张九说,村子出事之前,多次看到那只狐狸在村后紧靠河边的一个小山洞里出没。那个狐狸洞,后来乔顺风和张九去过,看那洞口,有动物出没的痕迹,乔顺风对着洞口闻了闻,就让张九点燃麦秸熏洞,他掂支枪封着洞口,只要狐狸出来,必死无疑。可熏了半天,连一只老鼠也没熏出来。
⑥乔顺风没有找到狐狸,狐狸却回到了村子里,在村东边刘家拖走了一只鸡,一晃就没有了影子。刘哈巴说:像一溜火,哧溜就进了树林。人们跑过去时,啥也没看见,只有那些稀稀疏疏的槐树。但乔顺风不愧是个好猎手,没过几天就找到了那只狐狸。
⑦原来,它就在一棵大槐树的洞穴内,洞口在树根下,被落叶覆盖着。他在那里瞄了两天,狐狸终于从树下钻了出来。他端起枪刚要开火,正在奔跑的狐狸突然转过身站在那里,看着他手中的枪,脸上带着绝望的表情。
⑧乔顺风看着狐狸,额头正中有一个白色的圆点。妖狐,乔顺风一慌神枪就响了。随着枪声,狐狸倒下了,在地上翻了几个滚,一动不动。乔顺风走过去,刚要弯腰去捡,躺在地上的狐狸忽然一个翻身跃起,从他的胯下蹿了出去。乔顺风回过神来时,狐狸已跑得无影无踪。
⑨这一段时间,人们没有看到乔顺风打猎,他背在肩上的那支火药枪已挂在家中的土墙上。
⑩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过,很快就到了阴历年。过年时,白额狐狸又出现了,隔三差五从村子里叼走一只鸡。村里人都希望乔顺风快一点出手,逮着那只狐狸。每逢村子里的人问他,他就说,快过年了,哪有那闲工夫?张九说:“那次打过狐狸之后,乔顺风的鼻子失灵了,到现在也没找到狐狸。”
⑾过罢年,一个晚上,刘哈巴找到我说:我看见那只狐狸了,还带着几只小狐狸。过了几天,刘哈巴又跑来说:听说乔顺风把那只狐狸打死了。我和刘哈巴来到乔顺风家,果真看到一只狐狸,只是额头上并没有白毛。我心里迟疑,但没有说出来。乔顺风说:这该死的东西,又跑来偷鸡,被我一枪打死了。刘哈巴看了说:这不是那只狐狸,那个额头上有白点,我亲眼看到过。
⑿刘哈巴说得没错,白额狐狸真没死,也确实带着三只小狐狸。那天,乔顺风和张九喊我上山打猎,走到寨坡下的小河时,看到小河对岸,有几只狐狸在玩耍,也就几十米的距离。狐狸看到我们就要跑,可后边的小狐狸跑到河堤时,慌乱中怎么也爬不上去,三只小狐狸滑下来挤在一起。就在这时,老狐狸突然转过身,用身体挡着后边的小狐狸,站在我们面前。三只小狐狸躲在老狐狸的身后,伸出头,骨碌着眼睛看着我们。
⒀那一刻,我们都惊得目瞪口呆。
⒁乔顺风也傻了一般,痴痴地站在那里,端着枪的手有点颤抖。慢慢地,乔顺风放下了手中的枪,张九也放下了手中的枪。
⒂那只狐狸也有点吃惊,似乎是看到我们手中的枪放下了,已不再惊慌,但它依然挡在几只小狐狸的前面,警惕地注视着我们。大概过了一两分钟,老狐狸扭了一下头,几只小狐狸开始向山上跑去。但是,老狐狸仍一动不动地站在我们面前,眼睛盯着我们,看似很平静,但身子似乎在不停地抖动。
⒃对峙了多长时间,我已记不清楚。只记得,小狐狸爬上了山顶,老狐狸看了我们一眼,晃晃悠悠地向山上走去。它没有奔跑,而是很平静地向山上走去。走到山顶,几只狐狸一字排开,朝我们看了看,然后消失在树林里。
⒄这时,我们才醒了过来。回家的路上,张九打破沉默,问:“乔哥,为啥不开枪?”乔顺风说:“_____________。”
⒅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家乡的人和事,知道得很少。只知道那只白额狐狸被我们放生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消失在苍茫的原野。甚至很多年,我们村里都没再出现过狐狸。
(选自《黄河文学》2013年第24期,有删节)小说第①段写道“火狐额头上有一片白色的毛”,这样类似的描写在文中共出现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摇摆”是小说情节的运行方式之一,请说说本文的小说情节是如何“摇摆”的。
小说第⑿至⒄段是什么叙述顺序,该部分在本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根据前后内容请合理补写第⒄段乔顺风说的话,字数不超过60字。
小说题为“与一只狐狸的博弈”,你觉得在这场博弈中,谁是最后的赢家?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人的自然个性定义为人的全部心理状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所有心理征兆的集合体,呈具【呈具?应是“呈现”吧】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在这四个特征之中,独特性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尤为重要,作家个性有别,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辨别和对内部世界的感知、判断就会不同,付诸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语言表述也会大相径庭,这种由外而内的区别也是造成作家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迥异的根本原因。
个性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内宇宙,从个性的心理结构来看,它由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两个维度构成,其中,心理倾向大体涵纳需求、情趣、兴致、精神追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主要是经后天社会实践磨砺而成,“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常态性地显露出来的内心活动征兆,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作家的创作个性兼容了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两方面的特点,同时又与自然个性有所区别,即创作个性格外注重个体内心独特经验与文学作品的深度结合,这种结合关涉作家诸多方面的不同,比如对社会生活的体察、对素材体裁的遴选、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等等,都会使作家在客观上显示出迥异于自然人之处。也就是说创作个性是通过作家的主观努力付诸作品之中,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受,它更加注重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体验和对作品的审美要求。
当前文学创作的不尽人意,表面原因之一是作家创作个性的放逐,深层根由则是创作风格的流失。创作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是少数作家在其创作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创作个性见之于作品逐渐形成的,是主体个性、表现对象、表现方式和手段相互作用的结果。明代李卓吾对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的关系做过比较严谨而生动的表达:“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这说明,创作个性是创作风格的灵魂和骨殖,创作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延展和升华。
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虽与创作个性密不可分,但更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任何创作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与作家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生联系。这些联系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多方面的,既影响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观,也影响作家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杜甫感时忧世的情怀和沉郁奇崛的诗风,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感和犀利、尖锐、冷峻的文风,都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的折射和反映。另外,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对作家创作风格也有所浸染。法国理论家丹纳把社会审美心理称作“精神气候”,认为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仿佛在各种才干中做着‘选择’,只允许某几类才干发展而多多少少排斥别的”。丹纳此言具有充分历史依据,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繁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才华出众的文学艺术大师的出现,都是与特定的时代潮流和社会审美趋向分不开的。因此,作家创作风格是其创作个性的外在体现,而时代则是培育作家创作风格的深土厚壤。
(选自刘金祥《创作风格的重建与回归》,有删改)下列关于“创作个性”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创作个性虽与自然个性有所区别,但两者都具有独特性和社会性。 |
B.创作个性是作家主观心理感受与客观存在的文本之间的有机结合。 |
C.创作个性和自然个性一样,都是少数作家在其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D.创作个性是创作风格的灵魂,它与创作风格是“因内而附外”的统一体。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品的主题内涵、素材体裁及语言表述等,体现着作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要求。 |
B.呼唤作家创作风格的重建和回归,是解决当前文学创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途径。 |
C.杜甫和鲁迅创作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影响。 |
D.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创作个性密不可分,但主要受时代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的浸染。 |
结合文意,谈谈作家该如何涵育自己的创作风格?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茅以升
茅青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在镇江。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升生来就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一点很像其祖父茅谦。
茅以升有超人的记忆力,谁都知道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他打小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优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以升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长子家督促孙子学习。茅谦的教授方法是,自己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
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他虽然选学工科,但始终喜欢阅览各种人文、历史类书籍,喜欢文学、电影和戏剧。留学期间还写过话剧,晚年更是写了很多文章。
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院毕业,这四年中茅以升总平均分为92分,在唐校为空前绝后。同年夏天,北京的清华学校第一次招考各大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资送美国念研究生,名额只有十人。因清华决定由各学校保送报考,唐校自然保送了茅以升去清华考试。考试完毕,茅以升回到南京,家人都问他考得如何,茅以升摇摇头说,恐怕希望不大,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考题太简单,人人都能考取,家人只好等着结果下来。过了两个星期,茅以升接到唐校的信,不知是喜是忧,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母亲在旁边也替他紧张。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好消息,茅以升被录取了,全家欢呼雀跃。
在办入学手续时,康奈尔大学一名负责人对茅以升说,他们学校从未接收过来自唐山路矿学院的学生,不知这些学生的水平如何,因此需要考试后再决定是否录取他们。
考试结果茅以升比其他几校的学生都好,从而顺利进入康奈尔研究院。茅以升为唐校挣足了面子,康奈尔学校从此规定,唐校毕业的学生今后不用考试,可直接入校。以升选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当时与他同一专业的还有罗英、郑华,他们三人成为专攻桥梁专业的第一批中国人。
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其实,茅以升在造桥前与造桥后还做过教师,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他喜欢讲课,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他的妻子戴传蕙一直认为,其实茅以升最适合的职业是教书。
他去了唐校教书,他曾经试行的一个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先点某一个学生的名,问他有无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请他把问题提出来,老师根据这一问题判分数,如果这个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学生就得满分。如果该名学生没有问题就请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要前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前一个学生回答不上就得零分。这套方式非常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当茅以升教书教得挺顺手的时候,时任交通部长的叶恭绰决定将唐校和上海及北京的交大合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了交通大学。叶恭绰决定任命罗忠忱为校长,茅以升为副校长。但罗忠忱对校务不大过问,全权交给茅以升处理。以升找到大施拳脚的机会,便开始修建校舍,裁减他认为不合格的教员,破除学校的陈规陋习。
(节选自《我们家的人和事儿》,略有删节)“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作品内容看,茅以升日后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而作品却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写他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人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选自2012年4月版《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请赏析这篇小说的结尾之妙。
小说的题目是“人物”,如果改为“偷”,你认为是否合适?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