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本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 ① 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 ② 细细供 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注】①守定:牢牢守住。②绿尊:亦作 “ 绿樽 ” ,酒杯。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它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说“人情不似春情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孤峰”若改为“青山”你觉得如何?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析“心随湖水共悠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气候环境“凉冷”,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
B.颔联描写了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就寝的“睡美”之态。 |
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已化为灰烬,重点渲染深秋之冷。 |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突出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动厌静、恬淡寡欲的形象。 |
B.诗人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 |
C.尾联运用反衬,用自然环境的冷酷反衬老翁的清净淡泊。 |
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