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小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一夕,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红色  ②:粪土堆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乃易其衣敝:破旧
B.女角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发:发放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泣下霑衿,与武诀去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C.乃是履弃之于道旁斧斤时入山林
D.一夕,海潮所沦朝歌夜弦,秦宫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射宿。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上述材料层次清楚地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岘山亭记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传播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汲汲:形容心情急迫
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待:凭借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势:兵家争胜的形势
18.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不如因而厚遇之
C.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下列句子中,补充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常倚荆州以(之)为重
君知名(于)当世
(史君中辉)又欲纪其事于石
D. 而(史君)袭其遗迹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五人墓碑记①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噭噭②,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③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④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⑤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⑥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⑦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注释】①天启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②噭(jiǎo)噭: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③缇骑(tí jì):穿橘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④抶(chì)而仆之:抶,击。⑤溷(hùn)藩:厕所。⑥脰(dòu):颈项,头颅。⑦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上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旌其所为旌:表彰 B.抶而仆之仆:使……倒下
C.且矫诏纷出矫:假托 D.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屈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独五人之噭噭,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B.敛赀财以送其行谈笑以死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谁为哀者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评述五人“大义”表现的一组是()
①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④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位义士是被道义激奋而慷慨赴死的,死后名垂后世,比那些生来虽然富贵但是死后湮没无闻的人的人生有意义。
B.吴地百姓痛殴捕役,因而五位义士被说成作乱而斩首示众,他们死得从容,一个有名望的人出钱买下他们头颅,使他们的尸身得以保全。
C.五位义士抗暴之行有力地打击了阉党的气焰,对于阻止魏忠贤的逆谋发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更诠释了“匹夫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D.五义士保护的周顺昌因忠义精神被朝廷表彰,荣于身后;所以五位义士也被朝廷追封,可以公开姓名,受四方志士的祭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据字于范,吴郡吴人也。有姿貌膂力,又能论难。黄武初,征拜五官郎中,补侍御史。是时选曹尚书暨艳,疾贪污在位,欲沙汰之。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足以沮劝,若一时贬黜,惧有后咎。艳不听,卒败。
权咨嗟将卒,发愤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以为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自是拜建义校尉,领兵屯湖孰。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征据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嘉禾中,始铸大钱,一当五百。后据部曲应受三万缗,工王遂诈而受之,典校吕壹疑据实取,考问主者,死于杖下,据哀其无辜,厚棺敛之。壹又表据吏为据隐,故厚其殡。权数责问据,据无以自明,藉草待罪。数月,典军吏刘助觉,言王遂所取,权大感寤,曰:“朱据见枉,况吏民乎?”乃穷治壹罪,赏助百万。
赤乌九年,迁骠骑将军。遭二宫构争,据拥护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守之以死,遂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孙亮时,二子熊、损各复领兵,为全公主所谮,皆死。永安中,追录前功,以熊子宣袭爵云阳侯,尚公主。孙皓时,宣至骠骑将军。
评曰:朱据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七》,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选曹尚书暨艳,疾贪污在位疾:痛恨
B.一当五百当:相当于
C.乃穷治壹罪穷:被迫
D.迁骠骑将军迁:升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宜以功覆过欲以客往赴秦军
B.考问主者,死于杖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C.厚棺敛之作《师说》以贻之
D.乃穷治壹罪良乃入,具告沛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据身材容貌壮伟,力大无比,擅长辩论并爱提出疑难问题。当时选曹尚书暨艳想将贪官污吏淘汰出朝,朱据持有不同意见。暨艳未采纳朱据的意见,结果引火烧身。
B.孙权觉得朱据是个可用之材,屡次提拔了朱据,并召他为附马。朱据为人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疏财济民。他的俸禄在当时是颇为丰厚的,但常常入不敷出。
C.朱据部下的军资被工匠王遂冒领,使朱据属下的主管军吏冤死,朱据怜其无辜受冤而死,厚葬了他。结果朱据本人也受连累,多次受到孙权的责问。
D.后来在二宫争权的时候,朱据拥护太子,他言谈诚恳,主持正义,以死相随。于是升迁为新都郡丞。还未到任,却遭到中书孙弘的诽滂。孙权在病重卧床期间,拟了诏书赐朱据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 )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⑤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译: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