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蜘蛛丝
芥川龙之介
一天,佛祖释迦穆尼独自漫步于极乐世界的莲花池畔。池中绽放的朵朵莲花洁白如玉,花心的金蕊赏心悦目,从中散发出的宜人芳香弥漫周遭。此时的极乐世界恰是清晨时分。
佛祖伫立池边,无意之中,从覆盖着水面的莲叶间隙看到了下界的情景。莲池之下正是十八层地狱的底部,透过水晶般的池水,三途河①与针山②的景象如水镜中的场景一般清晰可见。
此时,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挤在一起蠕动的场面映入佛祖的眼帘。佛祖知道这犍陀多虽然是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却也干过一件善事。话说一次,犍陀多穿过森林时见路旁有一只蜘蛛在爬行,于是抬起脚来欲将之踩死,可转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虽小也是一条性命,随意杀之岂不罪过。想罢,最终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佛祖注视着地狱的景象,同时也想起犍陀多曾放生蜘蛛一事,于是琢磨着对他那唯一的一次善举给与回报,寻机使之脱离地狱。恰巧看见旁边翡翠般的莲叶上有一只极乐世界的蜘蛛在拉丝,佛祖轻轻取过蛛丝,自洁白如玉的莲花间隙径直将蛛丝向遥远的地狱放下去。
二
在地狱的血池里,犍陀多同罪人们沉浮其间。四周一片漆黑,若偶尔在黑暗中有些许光亮闪现,也只是针山的反射,煞是瘆人。而且四周如墓穴一般寂静,间或听到一些声音,也唯有罪人们的呻吟,因为坠入此处的人饱受形形色色地狱之苦,已没有了哭泣的力气。故此,就连犍陀多这江洋大盗也只能呛着血池中的污血,如濒死的蛤蟆一般残喘挣扎。
一次,犍陀多不经意间仰望血池上空,发现幽暗之中,有一根银色的蜘蛛丝,畏缩地反射着微光自遥远的上空向着他的头顶坠下来。犍陀多一见,情不自禁地击掌欢呼,心想:若是攀着这蛛丝可随意而上的话,定能脱离苦海。不!弄得好或许还能去极乐世界,若果真如此,既可免遭逐上针山,也可逃离血池。
主意已定,犍陀多迅速双手紧紧抓住蛛丝,开始拼命向上攀爬。原本是盗贼出身,攀索自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地狱与极乐世界之间相距数万里,即便心急也不会轻易到达的。攀爬了一会儿,犍陀多终于疲惫不堪,已无捯手之力。于是,无奈之下,暂作休息,他悬在蛛丝上向遥远的下方眺望。
一望才知自己攀爬的成果有多么显著,方才置身的血池,眼下已隐没在黑暗之中,而且那令人恐怖的针山也已远远地抛在脚下。若依此势头爬上去的话,逃离地狱似乎为时不远了。犍陀多双手缠绕着蛛丝,嘴里发出久违的欢笑声:“妙哉!妙哉!”然而同时他也突然发现这蛛丝的下方有无数的罪人紧随其后攀爬上来,那行列有如蚂蚁的队列。见此情景,不知是因为惊讶,抑或是因为恐慌,犍陀多如痴呆一般张着大嘴,唯有眼珠在转动,心想:这细细的蛛丝勉强能承受我一人的体重,如何能负担如此多人的重量?我是何等宝贵!如今好不容易爬到这里,万一蛛丝绷断,岂不是要和这些罪人一起跌回到地狱中去?若果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依然有成百上千的罪人蠕动着从血池中爬起来,纷纷攀上这纤细光亮的蛛丝,并排成一行拼命向上攀爬。如果此时不设法阻止,蛛丝定会一断两截,自己将坠回地狱。
想罢,他大声吼道:“呔!罪人们听着,这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这一吼不要紧,一直安然无恙的蛛丝突然从他攀爬的地方“嘭”地一声断开。于是犍陀多也完蛋了,只见他风驰电掣,有如旋转的陀螺一般,转眼之间一头栽回到黑暗的地狱里。
身后唯余半截细细的蛛丝悬在既无月亮也无星星的半空,一闪一闪地反射着微光。
三
佛祖伫立池畔目睹了这一切,待到犍陀多如顽石一般沉入血池之底,佛祖形容悲悯,径自漫步而去。犍陀多只想自己脱离苦海,没有一丝慈悲之心,再次跌入地狱是他应得的报应。在佛祖看来,这确是一件令其感到可悲的事情。
然而,这一切之于极乐世界的莲花自然是毫无意义的。在佛祖的脚边,莲花洁白如玉,花萼随风摇曳,从花心的金蕊中不断散发出宜人芳香,弥漫周遭。此时极乐世界已近晌午。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六日)
注释:①也叫做“三途川”。传说中,“三途河”是生界与死界的分界线。因为水流会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而分成缓慢、普通和急速三种,故被称为"三途"。②佛教中六道轮回的地狱界,四处都是针山火海血池。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犍陀多看到蜘蛛丝后,拼了命想要爬出地狱,表明他非常想脱离苦难,直接到极乐净土去。 |
B.极乐净土那荷花池里的荷花对犍陀多重新坠入地狱这种事毫不介意,因为它见多了,已经没有了悲悯心。 |
C.犍陀多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堕入地狱,也因一念之仁放过了一只蜘蛛,才牵引出日后佛陀欲酬报他的念头。 |
D.极乐世界的美好馨香与地狱的痛苦恐怖对应着佛陀的悲悯心与犍陀多的自私心。两处环境和两种心理,都有对比的色彩。 |
E.本文借大盗犍陀多由极乐世界坠入地狱的过程,宣说古今人性中的缺憾之处,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烈呼唤。蜘蛛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说说犍陀多与释迦牟尼有什么异同之处。
犍陀多虽无恶不作,但曾因为一个善念放过了一只蜘蛛而获得了出离地狱的机会,却又因为自私,只图自己逃离地狱而重堕地狱。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你又是如何来界定善与恶的呢?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希章: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
这几年,拄着双拐的乡村教师刘希章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的学生觉得,刘老师上课时嗓门越来越大了。
刘希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小学的代课教师。1962年出生,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然而,无情的现实并没有吓倒这个农民的儿子,刘希章对知识的追求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的缺憾而退却。
和正常人一样,刘希章7岁就进学校读书。刚开始时,刘希章爬着去上学;稍大一点,家里人做了一副拐杖,他就拄着双拐去学校。凭着坚强的毅力,这个站不起来的山里娃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中。当时,村里能读完初中的同龄人寥寥无几。
1980年,位于刘希章所在村子的丹阳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学校,孩子们面临失学。刘希章自告奋勇,当起这所村小的老师。从此,他走上了32年的乡村教师之路。
刚来到丹阳小学时,学校就几间破校舍,一到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刘希章带领全校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周时间将校舍翻新、加固,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艰苦,上课并没有教辅材料。为了上好课,刘希章反复熟悉课程内容,上课前,他闭着眼睛就能回忆起上课内容。刘希章知道,上课时与孩子们互动气氛会更好,为克服自己行动不便,他常常训练自己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尽可能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多年教学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感动着刘希章。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个下大雪的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依稀看到,几个学生正排着队,从学校的方向向他走来,他看不出学生们是在干什么,走近才知道,学生是在用双脚为他踏出一条路来。
“这就是做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吧!”说起这些,这个50岁的男人眼里浸满了泪水。
32年来,刘希章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现在大多已成才,遍布各行各业。他们都没有忘记刘老师当年特殊的爱,逢年过节,总会有学生来到刘希章的家里,握着他的手,聊起过往的回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操心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护着,”在村子里,村民这样评价刘希章。从教32年来,刘希章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受到自治区、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最让刘希章高兴的事,就是他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教师。2007年8月,了解到刘希章的实际情况后,当地政府破例把刘希章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多年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任代课教师20多年来,刘希章一直梦想着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如今,刘希章的梦想成真了,工资也增加了,再也不用为一家4口人的生计发愁了。
“我的生活好了,我们的学校、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聊起这些年来丹阳小学的变化,刘希章显得更有精神。几年间,丹阳小学从原来的3个年级增加到现在6个年级,老师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教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双鬓白发日渐增多,教过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刘希章的人生信念始终没变。他说:“教育是我衷爱的事业,也是我唯一能够回报社会的平台,只要学校还需要我,我将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本文的题目是“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从全文看,刘希章有哪些“幸福”?
文章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刘希章“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的人生追求?
思考,文章结尾引用传主刘希章的话有什么作用?
刘希章的人生令人钦佩,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说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危急时刻人的智慧有多重要
钟布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空难来袭的危急时刻,人的智慧和应急反应有多重要?
有专家认为,这次亚航空难可能是飞机遭遇了雷暴云团。雷暴云团制造的冰冻环境可以导致飞机发动机骤然失速。这一猜测如果属实,亚航8501航班很可能遭遇了导致2009年法国航空447航班坠机的类似天气。当年法航447航班因为冰块堵塞了飞机的空速管,导致自动驾驶系统无法测算飞行速度。计算机系统随后自动将飞机从自动驾驶模式转为手动驾驶模式,但飞行员没有及时发现飞行模式已经转换,导致飞机失速坠落,机上228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遇难。
走进现代大型喷气式客机可以发现,驾驶舱设计有明显的“去人化”趋势。在绝大多数时候,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自动驾机程序能够很好地帮助飞行员驾驶现代化的商业飞机,设计精密的自动飞行系统可以防止飞行员的很多人为差错。久而久之,飞行员的传统驾机技能,例如需要大脑反应灵敏与手足协调等,不断退化。更可怕的是,少数飞行员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动驾驶是一种飞行常态。
有了这样的心态,哪怕是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故,例如自动飞行系统失灵、飞机某些设备出现故障或突然失去控制等,飞行员能否依靠自己的智慧、本能和经验排除故障,安全驾驶飞机就成为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型飞机广泛引入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驾驶舱设计,基本消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机械故障,极大地提高了航空业的安全性。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多起空难的常见原因是飞机突然“失去控制”。这类空难暴露了一个严重问题:不少飞行员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不足,也缺乏这类培训,因此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驾驶舱一旦出现异常时,飞行员往往没有足够的应急、应变能力来应对。
如果飞行员没有接受过这类模拟训练,会有什么样的后果?2009年的法航空难后,空中客车公司曾做过一次飞行试验,观察4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飞机自动巡航状态下突然失速后的应急反应,结果发现,他们的自主反应都出现了错误。
获悉亚航8501航班失事后,今年已63岁的飞行员苏伦伯格说,尽管早先的飞行课程中都有过失速训练,但今天很少有飞行员经历过飞机失速的情况,也就是说飞行员几乎没有失速经验可以借鉴。
为此,在充分利用自动驾驶的同时,飞行员绝不能轻视一些手动技能的培训,以应对自动飞行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完全不用手动而依赖自动飞行程序驾驶飞机,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面对危急时刻,人的智慧常常是战胜险境的决定性因素,而要充分发挥这一决定性因素,平时的培训就变得格外重要。
(《读者》2015年第6期,有删改)下列有关“去人化”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走进现代大型喷气式客机可以发现,驾驶舱设计有明显的“去人化”趋势。 |
B.在绝大多数时候,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自动驾机程序能够很好地帮助飞行员驾驶现代化的商业飞机, |
C.设计精密的自动飞行系统可以防止飞行员的很多人为差错,但会使飞行员需要大脑反应灵敏与手足协调的技能不断退化。 |
D.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型飞机广泛引入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驾驶舱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航空业的安全性。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航空难是因为飞机遭遇了雷暴云团,亚航8501航班很遭遇了导致2009年法国航空447航班坠机的类似天气。 |
B.当年法航447航班计算机系统自动将飞机从自动驾驶模式转为手动驾驶模式,但飞行员没有及时发现飞行模式已经转换,导致飞机失速坠落。 |
C.少数飞行员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动驾驶是一种飞行常态,这样一来,哪怕是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故,飞行员能否依靠自己的智慧安全驾驶飞机就成为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
D.不少飞行员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不足,也缺乏这类培训,因此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驾驶舱一旦出现异常时,飞行员往往没有足够的应急、应变能力来应对。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中客车公司曾做过一次飞行试验,观察4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飞机自动巡航状态下突然失速后的应急反应,结果,他们的自主反应都出现了错误。 |
B.尽管早先的飞行课程中都有过失速训练,但今天没有飞行员经历过飞机失速的情况,也就是说飞行员没有失速经验可以借鉴。 |
C.在充分利用自动驾驶的同时,飞行员绝不能轻视一些手动技能的培训,以应对自动飞行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 |
D.面对危急时刻,人的智慧常常是战胜险境的决定性因素,而要充分发挥这一决定性因素,平时的培训就变得格外重要。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的媒体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已如房价般难以① 。但国内媒体与大众对诺贝尔奖高涨的热情似乎仅限于文学领域,对其他的奖项,如医学、化学、物理学之类,却无人问津。纵有关注,也囿于对诺奖得主生活的揭秘,而非学术的研究。这种情形好像也是国际惯例,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布会上,记者提问环节就非常冷清。到场的记者们不知道“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是怎么回事,当然问不出问题。
同一个诺奖,顾此失彼到这个程度,究其原因,虽不能说是曲高和寡,至少“不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不懂科学,这是现实。在国庆黄金周里,故宫挤进那么多人,可是我们却没有看到自然博物馆里人满为患的消息。让学术一直这样寂寞下去,肯定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② 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对科学不甚了解,也缺乏关心,就更加不幸。
其实细想一下:我们真的懂文学吗?如果懂了,为什么《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甚至《水浒传》都成了今天很多人不忍卒读的书?为什么鲁迅作品在教科书里的地位总像危房一样③ ,还不停地被划上“拆”字?为什么那么多文学和影视垃圾作品不断地被出版和播映?为什么我们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还时时走在概念化、模式化的路上?说到底,远离科学显露了我们的冷淡,蜂涌文学又降低了文学的地位。不论科学还是文学,唯有孜孜以求,或可寻得门径,偷机取巧、跟风暴炒、装腔做势,只能离“懂”字越来越远。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模式(mú)蜂涌 揭秘 曲高和寡(qǔ) |
B.囿于(yòu)寂寞调控孜孜以求(zī) |
C.显露(lòu)惯例细胞(bāo)装腔做势 |
D.领域(yù)暴炒高涨(zhǎng)偷机取巧 |
在文中①—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遏止尽管摇摇欲坠 |
B.遏制尽管风雨飘摇 |
C.遏止如果风雨飘摇 |
D.遏制如果摇摇欲坠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问津 | B.顾此失彼 | C.人满为患 | D.不忍卒读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辛亥年的枪声(节选)
南帆
①现代知识分子很少有这种颐指气使的性格。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孤独的确是鲁迅的精神写照。美国回来的胡适当然有些绅士风度,温和,大度,自由主义式的宽容,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与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的时候流露出些许霸气,后来就是一个好好先生,闲暇时吟一些“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之类的小诗。徐志摩呢?“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个浪漫多情的诗人骨头轻了一些。当然,还有“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那是一个沸腾的郭沫若,尽管他的激情有余而刚烈不足。一身中山装的林觉民手执步枪,腰别炸弹地闯入广州总督衙门的时候,人们联想到的多半是江湖上的大侠。
②林觉民在福州结交的许多同盟会员都喜欢行侠尚武,这一批知识分子不是书斋里的人物。驳康有为,斥梁启超,林觉民与这一批知识分子崇尚行动,不仅用笔,而且用枪。如今,许多历史著作提到陈独秀、胡适或者鲁迅、周作人的启蒙思想,另一些风格迥异的知识分子群落往往被忽略了。
③侠肝义胆的一个标志就是随时可以赴死。真正的大侠只能独往独来;缠缠绵绵只能消磨意志。英雄手中的长剑,一方面是格杀敌手,另一方面是挥断自己的情丝。儿女情长是柳永、梁山伯或者贾宝玉们的故事,与行走在刀尖上的革命者离得很远。
④然而,没有想到,福州乡亲林觉民同时还是一个情种。他不仅一身侠骨,而且还有一副柔肠。“意映卿卿如晤”,他要离开自己至爱的女人赴死,他希望陈意映明白他的心意,不要怨他心狠,不要悲伤过度;即使成为一个鬼魂,他也会依依相伴,阴阳相通。天下为公,坦坦荡荡;两情相悦,寸心自知。
⑤福州的林觉民纪念馆即是他出生的原址。这座大宅院曾住着林觉民父辈的七房族人。当时,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年轻一辈压抑,无助,未老先衰。如果套上一个不称心的婚姻,他们的下半辈子再也产生不了任何激情。上一代人的嘤嘤悲泣始终缭绕在林觉民的耳边。也是父母之命,也是媒妁之言,但是,老天爷却让他遇到了情投意合的陈意映。
⑥但是,林觉民就要岛开这座大宅院,远赴疆场。死何足惧,真正割舍不下的是陈意映。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林觉民的内心一定轻松许多;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生活还值得喷出一腔的鲜血吗?“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就是在这一刻,历史无情地撕裂了这个男子。
⑦广州起义时,林觉民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州为官。得到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他急如星火地遣人送信。赶在官府的追杀令抵达福州之前,林家火速迁走。一个月后,陈意映早产;五个多月之后,武昌起义;又过了一个月,福州起义,福建革命政府宣告成立。革命的成功将归于众人共享,丧夫之痛却是由陈意映独吞。两年之后,这个女人还是被绵长不尽的思念噬穿、蛀空,抑郁而亡。
⑧武昌起义成功之后的半年,孙中山先生返回广州时途经福州,特地排出时间会见黄花岗烈士家属。至于陈意映是否参加,史料之中已经查不到记载。这个女人的踪迹此时已经淡出历史著作。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之中。
(选自《辛亥年的抢声》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先写了鲁迅、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人?试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就是在这一刻,历史无情地撕裂了这个男子。试分析林觉民的形象特点。
为什么作者说“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 之中”?你如何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陆铭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买更贵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够高,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选什么样的生活,由自己决定。
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没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减少了?比如说,人们可以在家办公,通过远程通信方式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但实际情况是,线下和线上的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的。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刚开始会与一个人通过微信交流,接下来就是面对面的讨论更有效率。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减少在家里看电视和碟片的时间。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更少在家里和朋友在网上聊天。
一位加拿大的学者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而不是缩小。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公共政策吧。人们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只能是在短期内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特大城市的人口负增长。更不应该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来增加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回报的投资。
陶渊明曾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现代人不妨做这样的解读,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心远”即可,而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选自《读者》2015年第4期,有删节)下列有关“大城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
B.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 |
C.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就会减少。 |
D.“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人们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比如,可以接近工作地居住,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
B.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等等。 |
C.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 |
D.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 |
B.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城市的人口负增长。 |
C.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 |
D.现代人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