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张:埋伏 |
B.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事:拜见 |
C.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任侠:以侠义自任 |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大恸:极度悲伤 |
下列句子有关 “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骁勇闻 ②以保生聚 ③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④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⑤为左右翼以援 ⑥今君责业以不死 ⑦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A.①③/②④/⑤/⑥⑦ | B.①⑥/②③/⑤/④⑦ |
C.①④/②⑤/③/⑥⑦ | D.①④/②⑥/③/⑤⑦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业担心自己和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的安危,所以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 |
B.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
C.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
D.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2)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① ,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②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③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④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⑤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⑥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设士舍,制其出入制:限制 |
B.一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
D.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坐:犯了……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吏得因 缘为奸而总督卒因 元淳倔强 |
B.为言于总督,乃已乃有二十八骑 |
C.复欲于计典黜之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
D.竟以劳卒于官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
B.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
C.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故于任上。 |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3)吾初下车,便劾谦吏,何以率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李防、石熙栽成推奖之。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辽使韩杞至,道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祜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日:“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而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翕然,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矜:夸耀 |
B.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靡:没有 |
C.元舆蚤卒,家绪浸替替:更替 |
D.安仁屡以金帛济之济:救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杞乃服以入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不能死节而反事之②夜缒而出 |
C.①以安仁善楷隶,遂秦留书之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D.①躬自训导,为毕婚娶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安仁“敏于酬对”的一组是()
①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②凡觐见仪制,多听裁定
③朝廷职方掌天下国经,凡他国所产磨不知也④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
⑤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⑥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A.①②③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安仁幼时就能执笔写大字,十三岁就能经传大意,很早就以文章才艺出名,受到赵普等人的推许奖誉,并因此中了进士。 |
B.赵安仁受命接待辽使韩杞,在一次接待晚宴上,韩杞拿着橙子说,这种果子曾经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以事实给予了反驳。 |
C.韩杞在接受了皇帝掌赐的一套衣服后,以衣服太长为借口,要穿回自己原来的衣服,赵安仁以充足的理由说服韩杞穿着赏赐的衣服上朝。 |
D.赵安仁为人质朴、宽厚,与物无争,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所推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小题,共12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
4、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得:感恩 |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同盟 |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 |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B.①一举而胜焉②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②因为之力而敝 ,不仁 |
D.①吾以情得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下面六句话中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音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若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
把下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矜:怜悯 |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 戚:忧伤 |
C.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宥:宽容 |
D.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劝:劝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犹命其臣吕侯②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
B.①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②何为其然也 |
C.①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也乎吾 |
D.①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部直接体现“刑赏忠厚”的一组是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③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④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⑥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以忠厚为本施行刑赏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
B.《书》认为有疑问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有疑问的功德可以从重奖赏,这个观点表现出了刑赏忠厚之意。 |
C.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一个残忍的人了。所以,在作者看来,仁慈是可以多一些的,但义法是不可以多施加的。 |
D.作者在文中列举“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②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③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