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竿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聘之 聘:以礼物订婚。 |
B.廷璋至,屏左右 屏:使……退避。 |
C.廷璋获之,械送京师 械:镣铐。 |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 赍:携带 |
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②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B.①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C.①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①城中鼓噪以出 ②有杀身以成仁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③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 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就算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2)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完成4-10小题)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
B.尽一器,再进尽:吃完 |
C.厚资而遣之资:给予 |
D.特怪老人虽知书特:特别 |
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3分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 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
B.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道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 也。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3)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
B.将何作何复尔 |
C.不辞而还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欲劙颈以塞责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文言文阅读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①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②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 候:哨兵,侦察兵。②胥:等待。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岂轻于天下邪轻:轻视 |
B.秦军鼓噪勒兵勒:逼迫 |
C.秦间来入间:间谍 |
D.赵奢许诺,发万人趋之趋:奔跑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
B.赵奢认为以平原君尊贵的地位,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 |
C.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可不可以去援救,廉颇说很难援救。乐乘的见解和廉颇相同,而赵奢却认为可以援救。 |
D.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却表示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采纳他的建议。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3)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