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促进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
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 B.隋唐三省体制 |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 D.明朝内阁制度 |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中国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 B.专制主义 | C.事君以忠 | D.尊君敬祖 |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