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为我们现有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架构,而且事实上建构了一个“超真实”的“虚拟社会”。人们通过延伸的感官以真实的情感投入积极参与到这个新社会场景的建构之中,演绎出各种新兴的网络现象,而网络围观即是其中最常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从本质上讲,网络围观是一种自发的网络群聚,是一种心灵参与的视觉围观,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
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虚拟性和自发性。首先,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围观者没有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然而,这种参与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因为在网络中,围观者的内心是敞开的,想法是有形可见的(通常表现为跟帖)。这种内心想法的可见性能够促成相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其次,网络围观具有自发性。这种自发性首先源于有着围观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使得围观“看热闹”成了中国的一种社会常态。此外,网络相对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也为人们自发参与围观注入了无限的热情。
二、无组织性。网络围观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通常一个事件就是吸引那些分散于各个节点的网民聚拢在一起的磁石,而这些围观者则如吸附在磁石上的铁屑,彼此孤立,互不相关。这种非组织的群聚有时也会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其原因是这种群聚中存在的多个“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
三、情绪性。网络实际上为围观者提供了一个类群体场,位于这个场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于是在网络围观中,作为个人真实情绪表现形式的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常常成为围观话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
四、短暂性和复发性。网络围观的生命周期是由围观者决定的。一旦失去了围观者,网络围观即告终结。短暂性是流动网络与浮躁心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有时,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网络围观的复发性显现出网络的张力和弹性逻辑,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有时会激起网民新的兴趣,时空得以延伸,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综观网络围观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网络围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中国法制尚不健全的当下,网络围观起到了道德维护和推进制度完善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围观中许多民间精英的评论充满智慧和才气,既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性养分,也会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地震撼许多浅薄无知的内心。另一方面,网络围观也有其消极作用。围观中被围观者不仅面临隐私可能遭到暴露的危险,而且还必须承受激烈话语带来的精神重荷。同时网络围观有时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大规模的围观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然引起民怨的积聚而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
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于虚拟世界,并有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现象,我们要辩证对待,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之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关于“网络围观”,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网络围观发生于虚拟社会场景之中,并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从而对被围观者产生直接影响。 |
B.网络围观与现实围观相比,具有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使围观者更容易敞开内心,畅所欲言。 |
C.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情绪性、短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
D.网络围观也会显示积极的作用,仅从“暴力”的维度来概括是片面的,其对社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网络围观者不是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但是这种参与一般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 |
B.跟帖这种让围观者内心想法具有有形可见性的方式,能够促成不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 |
C.由于处于类群体场中的围观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所以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成为个人真实情绪的表现形式。 |
D.只要辩证对待网络围观,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就可以发挥它在道德维护和制度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自发性成为网络围观的特征之一,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围观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 |
B.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从而显现网络围观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
C.网络围观中的“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这是网络围观有时会显示出强大力量的重要原因。 |
D.网络围观的短暂性不同于现实围观的“一哄而散”,有时,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品质》)
(乙)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有关这两段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 “好想在迷恋着理想”一句中,格拉斯的理想是能运用自己的手艺不断地为人们做出结实、漂亮、舒适、耐穿的靴子。 |
B.甲段中,作者用皮革制品的“僵硬和迟钝”来比喻格斯拉不肯变通的性格,作者对这种性格是持批判态度的。 |
C.乙段中,作者借僵尸、骷髅外表恐怖的形象来表现老王受着病痛的折磨,流露出作者对老王 的关切之情。 |
D.乙段描写中有夸张的成分,用来突出老王的病入膏肓,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旧关心别人,是作者没想到的。 |
两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中有错的一项是()
A.这些描写形神兼备,为表现人物的品格精神做铺垫。 |
B.这些描写看似贬低,实则赞扬。 |
C.甲段描写暗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下文表现格拉斯做靴手艺的高超作铺垫。 |
D.乙段描写暗示老王身体虚弱将不久于人世,为下文表现他知恩图报、心地善良作铺垫。 |
《老王》结尾写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格斯拉和老王是不是“不幸者”,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格斯拉有着最好的制靴手艺却饿死,他是不幸的;老王孤苦无依、辛劳穷困,他也是不幸的。 |
B.格斯拉能恪守住自己的做人准则,这是非常难得的;老王能以诚实的劳动养活自己而且善于体恤别人,这是非常可贵的。 |
C.格斯拉的技艺和品质能得到“我”的赞赏和敬重,他是幸运的;老王能得到钱氏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关心,他是幸运的。 |
D.格斯拉在大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不能“因时而化”,他固执性格是不幸的;老王在解放后没跟上蹬三轮的组织而落单了,他“滞笨”的头脑是不幸的。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的消逝刑庆杰
厉求良看到那只狼的时候,他唯一幸存的伙伴陈小米正背对狼坐在沙地上,从脱下来的旅游鞋里往外倒沙子。
此刻正是黄昏,整个巴丹吉林沙漠一片寂静。金黄色的夕阳柔和地洒在金黄色的沙漠里,使空气和光线都格外地浓重和华丽。
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那是一根胳膊粗的胡杨木,沉重如铁,坚硬如铁。狼充满戒备地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慢慢地向陈小米逼近了。狼快接近陈小米的时候,恰好遮住了西照的阳光。狼在厉求良的眼里成了通体发光的轮廓,像一幅图腾。厉求良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他一边缓慢地往后挪动着身子,一边从挎包里取出了照相机,安上长长的镜头,对准了狼和陈小米。
厉求良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但他的名气仅限于在他工作和生活的那个城市里。出了那个城市,就没人知道他了。他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这让他十分苦恼。他把作品的平庸归于自己平庸的日常生活。正是基于此,当他在省城上看到一家旅游公司组团去巴丹吉林大沙漠进行探险旅行时,就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他想,大漠旎旖的自然风光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素材和灵感。但是,当他一路舟车劳顿深入到大沙漠中时,他感到了失望。他所看到的,全是在一些旅游挂图和图片库中经常看到的景象,毫无出奇之处。更糟糕的是,当他正准备无功而返时,却遭遇到了铺天盖地的沙漠风暴。风暴过后,他艰难地从沙子中爬出来,发现全团十几个人,只剩下他和一个叫陈小米的年轻人了。其他的人,连一丝头发也不见了。
他和陈小米在沙漠里已经跋涉三天了。三天来,他们已经熟悉得像多年的老友。陈小米刚刚三十出头,却是一个成功人士了。他的公司同时在供给着十个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当地也是很有名气的。
这已经是风暴过后的第三天傍晚了,他们身上的水也喝完了,如果明天再走不出去,那就只有葬身于大漠了。
陈小米已经抬起了头,看到厉求良正用镜头对着他,就笑了,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
厉求良的手剧烈抖动起来。陈小米好像感觉到了来自背后的危险,他将头扭向背后。
一刹那间,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喉咙……厉求良按动了快门,嚓、嚓、嚓……整个过程,厉求良拍了二十多张,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全部用完。
狼走了,留下了陈小米残缺不全的躯体,和呆若木鸡的摄影家厉求良。
第二天,厉求良遇到了另外一支探险队,他获救了。
在这一年的全国摄影作品评选中,一组题为《生命的消失》的作品获得了自然类一等奖,但是,获奖者迟迟没有露面。后经与其单位联系,才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获奖者厉求良在接到获奖通知的第二天就失踪了,他留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两句话:沙漠圆了我的梦想,我要在那里长眠。
(选自《语文月刊》2008年第二期)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四段写摄影家厉求良已年近五十,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是为下文他不救人而忙于拍狼袭击人这千载难逢的镜头作铺垫。 |
B.小有名气的摄影家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是想用拐杖赶走狼救陈小米,但“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是因为他觉得狼太凶猛了,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只好放弃。 |
C.厉求良觉得狼成了“一个通体发光的轮廓”与“一幅图腾”是因为他平生追求的精彩的摄影素材——狼袭击人——突然出现,这只狼是他此行最重要的灵感和收获了。 |
D.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咽喉,“准确地衔住”更能表现厉求良对生命的忘却与漠视,而对摄影成名的狂热追求时的感觉。 |
E.厉求良的作品获奖了却不露面,说明他做贼心虚,担心人们询问作品的由来。开头两段写到陈小米倒旅游鞋里的沙子,大沙漠一片寂静,夕阳洒下柔和的金黄色等情景,要凸显怎样的氛围特点?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生命的消逝”有哪些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城市生活有损大脑思维
城市一向都是人类智力生命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城市如何作用于人的大脑,我们却知之甚少。
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证明,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马克•伯曼指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之后,人的大脑在组织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自然则对大脑健康非常有益。一些研究甚至证明,那些能够透过病房窗户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比那些看不到树木的患者快得多。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对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希望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在市中心种植树木,或者建造城市公园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漫步在城市当中,大脑总在高度关注着各种潜在威胁,它必须处理与交通和城市生活相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一过程看似平常,但却会使人筋疲力尽,因为它消耗的是大脑最为脆弱的一种能力,即集中精力。
城市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我们必须不断调整,避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分解注意力,如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
相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不需要大脑付出这些认知上的努力。大自然中也充满着各种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与城市中的汽车或人群截然不同。因此,大自然可以使人的思维彻底放松。
紧张的城市生活还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例如,我们必须抵御各种消费广告的吸引,这就需要用到大脑前皮层,这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此外,城市生活还会导致情绪失控。专家指出,住在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人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低于那些只能看到钢筋水泥建筑的人。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也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也许我们无法轻易地回归乡村生活,但是一定要学会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2月9日)下列不属于对“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的理解的一项()
A.人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会大大降低大脑组织接收到的信息的能力。 |
B.透过病房窗户能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较快。 |
C.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会改变人的思维。 |
D.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
城市生活对人的大脑产生损伤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 |
B.城市中缺少绿化和城市公园。 |
C.消耗了大脑思维需要集中精力的能力,使人筋疲力尽。 |
D.大脑前皮层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 |
下面对文章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中心种植树木,建造城市公园,有效控制车流量都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生活给大脑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
B.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以及城市里的各种信息,会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人们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 |
C.如果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能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就有可能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
D.住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人容易发生家庭暴力,反之,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不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乐知高山遇知音,心齐东海有大爱
齐东海从小就喜欢音乐。
一把口琴,让他的童年充满阳光和憧憬。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学校文艺方面的骨干,协助老师组织每班同学在周会上的表演。他弹钢琴、做指挥、唱由聂耳等创作的进步音乐《大路歌》、《毕业歌》、《送别》等,还表演话剧。带着对音乐的爱好和执着,齐东海考取了北洋大学,那时他依然是大学的音乐活跃分子之一。他回忆说:“这期间的教育是我人生成长中最值得怀念的阶段。这个时期,不仅培养了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基础。”
鉴于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中外杰出科学家、艺术家极好的音乐造诣,齐老师认为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意义重大。从1982年起齐老师开始举办交响乐欣赏讲座,1996年开设《交响乐欣赏》选修课,直至2006年结束,坚持10年。《交响乐欣赏》浓缩着交响乐的魅力和作曲家的人生精华,通过讲解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和他们的经典名曲,让学生通过音乐走进作曲家的人生世界,不仅培养学生对欣赏交响乐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和谐的人、完美的人、有高尚人格的人。
他编写了《交响乐知识与欣赏》、《走近交响乐》、《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等教材,10年间,有近6000名学生选修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通过音乐启迪学生智慧,拓宽学生人生视野。
齐老师为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他每年亲自策划组织并具体操作6至7次音乐演出活动,如钢琴演奏音乐会、小提琴演奏音乐会、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独唱音乐会、毛主席诗词合唱音乐会等。十年来,这样的音乐艺术活动先后举办了60余场。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齐老师邀请国内著名音乐家、艺术家、艺术教育专家、科学家、艺术团体,来校做讲座、搞演出,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著名音乐家卞祖善、艺术教育专家沈致隆、中科院院士郝柏林、杨叔子等都曾来学校。郑小瑛老师在报告前,对学生们说,“你们应该为有像齐东海教授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
1999年,在团委、学生会等配合下,齐老师还组织有器乐演奏特长的学生,组建了学生管弦乐团,举办纪念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等诞辰、逝世周年音乐会40多场。
为推动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歌咏活动,齐老师协助土木水利学院组建了:120人的大学生合唱团,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又组建了校大学生合唱团。
齐东海教授今年已81岁,他曾担任过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副主任,他是土木水利工程领域的专家,更是国内知名的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
2008年,学校教务处和党委统战部为齐东海从事音乐教育10周年举行了座谈会,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理工科院校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一音乐教育。他被誉为“大连理工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带头人和音乐教育家”。
(选自陈肖东《记音乐教育家齐东海教授》,有删节)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北洋大学期间的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齐东海教授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他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了基础。 |
B.像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极好的音乐造诣,这充分说明,音乐培养了人的创新能力。 |
C.齐老师开设的《交响乐欣赏》选修课,浓缩着交响乐的魅力和作曲家的人生精华,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交响乐的爱好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如何做人。 |
D.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说的“你们应该为有像齐东海教授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这句话,高度赞美了齐东海教授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为大连理工学校所作的伟大贡献。 |
E.这篇传记以平实的语言,表现了齐老师热爱教育,执着音乐,敢于创新,并为此努力终身的高尚品质。文章主旨突出,结构清晰。为了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精神以及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齐东海教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分条加以概括。
开头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在理工院校设置音乐欣赏课,这一行为有人赞同,也有人不以为然。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荼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f”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选》)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年迈的夫妇在儿子死了多年之后,始终深信儿子仍在自己身边,一家三口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执着的爱子之心,痴迷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
B.小说开端描写的是:屋外雪花飘落,屋内炭火正红,父母在火盆边聊天,儿子在楼上学习。和谐的画面,虚幻的景象,温馨的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情融融的家庭氛围。 |
C.真相大白后,包括入室抢劫的陌生人在内谁都没有再说话。这个情节表明凶残的陌生人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
D.小说结尾与开头照应得非常完美。作家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这样写既是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又强化了小说开篇营造的温馨意境。 |
E.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在这一地区工作时间较长,对辖区内居民的家庭情况较为熟悉,而且有较强的责任心。所以小说结尾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从创作手法上看,设置悬念是这篇微型小说的重要手法。除此之外。作家还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概述。
“儿子在楼上学习”,这是小说设置的悬念。有的读者认为。这悬念有些牵强,因为这样的事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