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金 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文学不应高高在上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B.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C.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D.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E.作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
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野 性 的 林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当我们进入林中,瞧着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会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的茁壮和成长。你瞧那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是十分艰苦的,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它们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块,一块一块的深深地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地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仅仅二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木,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乌柏蕨茎粗如椽,黄铜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别言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蒂固根深。
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鹤、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 爱;从错乱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似繁花四散,奇花异草在树尖儿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之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性。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竞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在作者看来,这原始森林“富于野性”,其“野性”的含义有哪些?(8分)
答:


作者说“野性的林”是“美”的,根据文意,“美”表现在哪几方面?“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8分)
(1)“美”表现在:
答:

(2)“美”的内涵:
答:

文章的题目是“野性的林”,作者在第六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鸟兽花草,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

这篇散文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原始森林的壮丽画卷,句句有情,句句含理,“情”“理”交融。请就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和哲理做点分析。 (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容之大
剑武
回顾近30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真有隔世之感。从那个人人自畏、噤若寒蝉、色调单一的年代到如今这个艺术家们四体畅达、神采飞扬、几近为所欲为,其间的距离有如天壤。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面对河南安阳的殷墟刻辞甲骨,面对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对甘肃敦煌的石窟壁画……甚至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与漫画、还有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的郁勃山川、徐悲鸿的行空天马与傅抱石的散锋皴法等等,当代造型艺术家难免汗颜。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空前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力,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传统的与现代的、激进的与沉稳的、写实的与写意的、磅礴的与精微的、狂放的与收敛的,或者是兼工带写的、中西融合的、标新立异的……中国造型艺术的深刻性虽然差强人意,其丰富性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样的自由欢快,这样的摇曳多姿,这样的色彩纷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而大题小做、无病呻吟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在读书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境界,如何在写生的时候进一步开掘生活,如何在创作的时候进一步推敲斟酌,如何在艺术之内多花一点功夫、在艺术之外少用一点力气,是值得当代造型艺术家重视的。
在任何一个民族中,艺术家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说他们都是一群难以管束的孩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十几年的历史教训就是在思想领域、也包括艺术领域的天地越来越小,道路越走越窄。“文革”十年,更是取消了大家思想的权利,取消了艺术家创作的权利,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灭顶之灾。正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艺术创作自身的需要,近30年来,经过“拨乱反正”,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主题先行论”等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经过解构重组,当代艺术界重新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创作的自由与展示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出售作品的自由与自享其成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过讨论获得的。这些年,关于艺术形式与形式主义、“85新潮”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引进、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等等涉及艺术思想、艺术创作、艺术管理与艺术家修养方面的纷争有的已经平息,有的还在进行,有的还会有反复,但是,没有一个艺术家因言获罪,没有一个理论家因噎废食,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因此获益匪浅。当然,我们在珍惜蓝天辽阔、清风徐来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特别是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人们看到了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
《尚书·君陈》有言:“有容,德乃大。”先哲林则徐曾书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之大,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正如这30年的艺术成就是千舟竞发、波澜不息所成,未来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也应当是思想激荡、多元不一、各尽天才的态势。选自2008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下列选项,不属于“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空前发展”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B.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家幸运地拥有能够表现一切的权力,且主流与非主流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共享互生、相携而进成为可能。
C.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蕴涵的自由欢快、摇曳多姿、色彩纷呈的丰富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D.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开掘生活和推敲斟酌等方面令老一代艺术家汗颜。

下列选项,没有体现社会对当代造型艺术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不是所谓的“难以管束的孩子”。
B.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
C.造型艺术创作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过讨论获得的。
D.近30年来,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没有因言获罪,理论家没有因噎废食,因而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获益匪浅。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人人自畏、噤若寒蝉的“文革十年”到新时期艺术家心情畅达、创作自由,其差别有如天壤,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
B.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这些与艺术家创作中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C.令人遗憾的是,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当代艺术批评却没有相应呼应。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因此,对待艺术要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板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话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惆怅是一个青葱的词
与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朋友在线聊天,说起现在的状态,她忽然提到了“惆怅”。看着屏幕上这个关于心情的久违的词语,我足足发了一分钟的呆:多少年了,这个词不再出现于我的生活中,也不再出现于我成堆的文字里。它似乎已经从我的生命词典中销声匿迹,像一去不返的青春期,变成了时间的粉尘。
  于是我发现,我终于在尘世的烈火中修炼得炉火纯青,锻造得刀枪不入,像一块拒绝生锈的花岗岩。
  而在并不久远的青春年代,惆怅却如同一位温柔的女王,以其不可抗拒的软暴力统治我的心情许多年。
  少时特别喜欢宋词,又尤其喜欢婉约派的李煜、柳永、姜夔、温庭筠。记得那年大年三十,我偶然从邻家医生那里借得一本《宋词集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宋词,一下子无可救药地掉进宋词千般缱绻的意境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霞”,这些绮词丽句,这些温软的格调、忧伤的情怀和深蕴其中的丰沛情感,正好与青春的迷茫和怅惘相契合。每一首婉约派的宋词,都迷漫着惆怅的气息,这种气息像药水一样滴进我年轻的身体,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终于读到了《诗经·蒹葭》。正是春心萌动的年纪,诗人笔下纷乱的意象、纯美的意境、一咏三叹的深情、苦思佳人而不能一亲芳泽的惆怅,恰恰又与彼时朦胧的初恋情怀相对应。犹然记得,在江城的湖边,望着对岸居民楼心爱女子所在的窗口,我恍惚如《蒹葭》中那个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古代男子,在铺满鹅卵石的草径上独自伫立:湖光潋滟,荷叶田田,那个人一忽儿在水中,一忽儿在花间,一忽儿在岸边……
后来,又像众多同龄人一样,义无反顾地喜欢上席慕容。这个台湾女诗人那些传世的名篇,如《一棵开花的树》《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如同一帖帖可口的迷药,令整整一代年轻人为之倾倒、沉醉。那一字字轻愁、一行行惆怅,像细细的蚊虫布满了我的整个青春岁月,爬满我早年那些纯纯的幼稚文字。
青春与梦想同在,青春也与惆怅同行,青春之后,我把惆怅彻底丢弃和遗忘。当我嘴边的胡须开始浓密坚硬,起初薄冰一样透明而脆弱的内心慢慢长出鳞片和铠甲,它日复一日地钙化、迟钝,终于在我的而立之年,变得古罗马帝国坚不可摧的城堡。于是我不得不矫情地喟叹一声:时间啊,你真是一头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
是的,惆怅是一个青葱的词,它只属于少男少女,只属于那山朦胧鸟朦胧的韶华岁月。像我这位远方的朋友,她还只有20来岁,正是如花似玉的葱郁年纪,面临着爱情、事业这些关乎一生的抉择,她当然会心有千千结。而我,在一瓢一饮的现实生活中不知不觉已经摸爬滚打十余年,每日里睁开眼打拼,闭上眼酣睡,半梦半醒之间还在琢磨着手头的业务、错综复杂的人际、缸中的余米,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如烟如雾的惆怅了。我也知道,从我的生命词典中消失的,远不止惆怅这一个形容词
(选自《当代文萃》)
根据文意,说说“我终于在尘世的烈火中修炼得炉火纯青,锻造得刀枪不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采用了对比写法,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具体加以分析。


为什么说“从我的生命词典中消失的,远不止惆怅这一个形容词”?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语言的运用极富艺术性,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列举两例对语言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海水不再入侵
海水入侵是滨海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海水和淡水是可混溶的,二者之间是一个宽度较大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和形状取决于水动力条件、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打破了水动力平衡,会导致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一般情况下,淡水含水层的地位比海水水位高,不会发生海水入侵。但经过长期大量地抽取陆地淡水,导致了地下淡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破坏了缘由的水动力平衡状态,海水就能深入陆地淡水含水层中。  
如果发生海水入侵,则一定是形成了联系海水与地下淡水的“通道”,即有一定透水性并且年代久远的松散沉积物、基岩断裂破碎带或岩溶溶隙、溶洞等。如果海水与地下淡水之间存在透水性很差的泥质地层,就会大大减弱甚至隔断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海水则无法侵入淡水系统。 
地下水位的降低与天然补给量的大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地下水天然补给的最重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因此,大气降水也是影响海水入侵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人类在滨海地区的部分建筑也是形成海水入侵的因素之一,例如结构不完整的水井、未加填塞的钻孔、海岸采矿的洞穴等。
海水入侵正在成为沿海地区的“公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对社会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海水入侵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地下淡水水质咸化,使用盐分增加的地下水灌溉,会导致土壤表层盐分聚集,造成土壤盐渍化,从而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产量。海水入侵还会导致水田面积减少,旱田面积增加,农田保浇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另外,海水入侵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在发生海水入侵的滨海地区,由于海水中碘和氟的含量都偏高,如果居民常年饮用成水,就会患上甲状腺肿大、氟斑牙等疾病。有数据显示,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区的人口平均死亡率比非入侵地区高1%。 
防止海水入侵的措施之一是开源节流。节流的主要手段是对滨海地区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适当限制地下水开采,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节源是指增加滨海地区地下淡水补给量,在这方面,我国总结了许多经验:比如拦截和存蓄降水和地表径流、兴建跨流域调水回补地下水工程等。措施之二是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滨海地区构筑低下阻咸帷幕来组织海水入侵,同时起到拦截地下水径流的作用。措施之三是适应性生态改良。具体方法是:一是在海水入侵区种植耐盐作物,建立适合区域生态特点的农牧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二是在海水入侵威胁区调整水型农牧业和工副业;三是在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区,以涵养水源为出发点,发展生态农林业。  
与国际相比,我国开展海水入侵研究较晚,但目前在海水入侵现状调查、模型研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从理论研究走向工程措施。目前,还有些难点有待研究:例如海水入侵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帷幕地下水库工程的示范研究等。鉴于海水入侵一旦发生即将造成难以治理的危害,因此应进行超前的防止海水入侵的研究和预报。
关于海水入侵的原因,下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海水和淡水之间过渡带的厚度和形状发生了变化,并且过渡带逐渐向陆地方向移动。
B.过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淡水水位大幅下降,改变了水动力平衡状态。
C.存在年代久远的松散沉积物、基岩断裂破碎带或岩溶溶隙、溶洞等有一定透水性的地质构造。
D.滨海地区的部分建筑工程造成了很多地下孔穴,形成了海水入侵通道。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海水入侵后果严重,它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田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等环境危害,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B.甲状腺肿大等疾病是由长期引用碘含量较高的咸水引起的,这直接导致了海水入侵地区较高的人口平均死亡率
C.虽然我国开展海水入侵的研究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有些地方已经着手兴建地下水回补工程。
D.种植耐盐作物,建立适合区域生态特点的循环生态系统,可以减少但很能从根本上消除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与淡水的水动力平衡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因此干旱年常发生海水入侵,丰水年一般不会。
B.由于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很大,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滨海地区将会普遍修建防渗帷幕。
C.要防治海水入侵,必须合理地控制和调整地下水的开采量、开采层位以及开采时间等。
D.滨海地区农业消耗了水资源,造成海水入侵,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滨海地区发展农业得不偿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