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理解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大观”与上文“ ”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
指代的是 。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
本文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 ;在文中作用是 。
根据你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写出句中加线字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完成3~5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日更定矣() (2)余挐一小舟()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是金陵人,客此()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⑤?”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⑥,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 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自以为形陋_________②既毕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篇短文中曹操的形象特征。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完成小题。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亭亭净植 |
B.益习其声(《黔之驴》)香远益清 |
C.稍近益狎(《黔之驴》)不可亵玩焉 |
D.孰为(同“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 予谓菊 |
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D.花之富贵者也 |
翻译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译文:本文的体裁是“ ”,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用菊花、牡丹花来衬托莲花,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我国的“国花”是牡丹花。学习了《爱莲说》后,某校七(1)班的同学一致建议定“莲花”为“国花”。请您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讲清理由而为他们“代言”。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下列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是哪一项?()
A.有仙则名 驰名中外 |
B.谈笑有鸿儒 大展鸿图 |
C.可以调素 琴 素 不相识 |
D.无案牍之劳形 |
不劳而获本文题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乙文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造饮辄尽饮少辄醉 | B.便欣然忘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C.无怀氏之民欤山之僧智仙也 | D.以乐其志山水之乐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和醉翁饮酒的用意是一样的,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
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 |
C.甲文中的“先生”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乙文中的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
D.甲文通过对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而乙文则通过对山峰、流水、醉翁亭的描绘刻画了滁州的山间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