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兵:用兵器杀死 |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
C.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厌:同“餍”,饱 |
D.天道无亲亲:亲人 |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综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4分)
译文: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译文:
③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A.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 B.共其乏困 |
C.秦伯说 | D.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B.以其无礼于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C.惟君图之予之生也幸 |
D.吾其还也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 |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C.以其无礼于晋 | D.恐年岁之不吾与 |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相同的一项()
例:朝济而夕设版焉
A.函梁君臣之首 | B.素善留侯张良 |
C.吾得兄事之 | D.则思江海下百川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祖 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衅,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审:审察。 |
B.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吊:慰问。 |
C.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市:交易。 |
D.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稍:略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
B.违此二者,而求成功未能定秦,狼狈而返 |
C.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
D.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庾亮为北伐之计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祖逖“智谋才略”的一组是()
①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②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③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④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
⑤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
⑥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国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弱小的时候,进攻敌国是有利的;如果本国没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强大,那么固守本国领土更为有利:东晋及南朝的有关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
B.东晋南渡长江后,中原地区发生了多次变乱,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在那里互相攻打杀戮,东晋一般不出兵,而出兵北伐的石勒、庾亮及谢安父子等人,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 |
C.桓温和宋武帝在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确实是非同寻常的将领,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受制于当时形势,如此看来,那些不及他们的人遭致失败是必然的。 |
D.祖逖深知晋朝动乱以致中原沦陷的原因所在,他在晋元帝还未北伐时就进言,分析形势并表明自己雪国耻的主张,得到任用后,他以守为攻,采取种种措施逐步增强实力。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2)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
(3)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共3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柯:当时地名)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鲍叔终善遇之遇:对待 |
B.鲍叔遂进管仲进:保举,推荐 |
C.尝与鲍叔贾贾:作买卖 |
D.然孔子小之小:变小 |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是( 3分 )
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④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⑤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⑥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
B.在柯地会盟,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的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
C.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节选自《南史·列传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
B.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
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比作、相比 |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
①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④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⑤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③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很器重。 |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2)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