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注 ]①王炎: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人。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②三农:指的是春耕、夏耘、秋收。这是一年农事的三个中心环节,而春耕又是最关键的。春雨浓浓,有人“对东风”“惜花惆怅”,惜花者是什么人?词人为何要提到他们?
你认为本词下片结句中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请结合全篇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 3 9年-7 9 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原创)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要赏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抒情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24—25题。
庾楼晓望①
(唐)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②阴处犹残雪,衙鼓③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注] ①此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所作。②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③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诗题和颔联均有“晓”字,请列出诗中其他表示这一时间的若干词语。
此诗三联写景,一联抒情。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交融、衔接自然,也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不够协调。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后面的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你认为这首词上片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