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在蒸发皿中灼烧CuSO4·5H2O晶体以除去结晶水 |
| B.配制0.1 mol·L-1硫酸溶液时,容量瓶应先用0.1 mol·L-1硫酸溶液润洗 |
| C.用图1所示装置实验,振荡后静置,溶液不再分层,且保持无色透明 |
| D.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的氨气 |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 |
| B.生产硫酸工厂排放的尾气 |
| C.工业上大量含硫燃料的燃烧 |
| D.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中,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至过量,灯泡的明亮度变化是:明→暗→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
| B.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有关 |
| C.灯泡最暗时溶液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
| D.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盐酸与滴加硫酸时现象相同 |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所生成的新污染物,如2NO+O2====2NO2,则NO2就是二次污染物。下列四种气体中能导致二次污染的是()
①SO2②NO③NO2④Cl2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② |
某无色气体含有CO、CO2、NH3、HCl、H2和H2O(g)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当它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钡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假定每处均完全作用)后,所产生的现象依次为:无浑浊、浑浊、无变化、变红、变蓝。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肯定有CO2、HCl,可能有NH3和H2或其中之一 |
| B.肯定有H2、CO2、HCl,可能有CO和H2O(g) |
| C.肯定有H2,肯定没有CO2 |
| D.肯定有CO、CO2、H2,可能有HCl |
室温时,在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混合下列气体,混合后容器内压强最小的是()
| A.100 mL H2和50 mL O2 | |
| B.100 mL NO和50 mL O2 | |
| C.100 mL HCl和 50 mL NH3 |
D.100 mL H2S和 50 mL S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