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一)食品安全, 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 (14分)
郑风田
①"中国制造"的一个怪现象是,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安全度要比国内高出一截,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对来自中国的食品设置的标准比国内标准更高,但中国的农民与企业还是都达标了。为什么离产地更近的中国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更安全的食品呢?
②双汇瘦肉精曝光后,大批记者赶赴双汇总部漯河,但当地政府却要求酒店报告记者行踪。地方政府为保本地税收,往往习惯成为问题企业的保护伞,这恐怕是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妨学习一下美日的"连坐制"。
③ 山东青岛有不少将水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按美国要求,采用极严格的HACCP认证。.如果有企业作假怎么办?政府部门讲"没人敢",原因是美国人实行"连坐制"—美国食品监管部门FDA会不定期突然派人抽检,一旦发现作假,则当地被判为不可信任地区,所有同行企业都被列入不信任名单,生产的产品美国人都不要了。
④ 山东菜区也有不少出口日本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年一个农民偷偷使用了剧毒农药,结果在日本海关被抽检出来,导致涉事公司所有出口日本的蔬菜都被拒,当地所有农民的菜都卖不出去了。
⑤在如此严厉的连坐制度下,没有企业敢轻易作假,也没有个人敢轻易使用违禁药品。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熟人社会相互监督效果比单纯依靠政府监督效果好得多。交流经验 —不是交流作假的经验,而是学习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当地监管部门也特别尽力,不但平时认真抽检,还会对农民进行提高生产质量的培训。
⑥ 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总有监管部门以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几十万个小作坊、抽检率太低等借口来搪塞。但困局并非无解,我国的城市也完全可以试试美国人、日本人的连坐式监管制度。 这种连坐式的监管虽然"残忍",但针对目前我国食品供应乱局,只能采取阵痛式的监督方式。只有痛了,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尽力尽责,才能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实行"食品安全连坐制"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总有”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
有同学认为山东的事例写了两个内容(一个关于水产品,一个关于蔬菜)这样没有必要,建议删去一个,你认为呢?为什么?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维护食品安全,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或采取连坐制才能彻底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2011年6月13日 在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则强调,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回答问题。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表现了老王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
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表现了作者
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
课文阅读。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老王艰难的生活境况?
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他们的善良了吗?试举一例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4分)
开放探究。
阅读《老妪》一文,回答问题。
老妪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做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阅读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回答:
(1)“我”“不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描写。结合全文思考:这样描写老妪有什么作用?
请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后来,“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
能力提高
阅读课文第8-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样写表明老王______________,暗示了他___________。
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第16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
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并回答:老王“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课文阅读。课文记叙老王的工作和生活,重点详写了哪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末段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你认为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是不是“侮辱”了他?请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