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 (2)卿今当涂掌事 __
(3)稍稍宾客其父 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余闻之也久。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
做法: 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必要性):
目的: 文中 一句话表现了吕蒙因“学”而使他的才略大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甲文中有两个成语 、
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受到的启示。(4分)
阅读《农夫耕田》选段,回答小题。(共8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④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⑥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⑦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 ①息:呼吸。②行者:过路人。③哂(shěn):讥笑。④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⑤所以:用什么方法。⑥术:方法。⑦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请用“|”为下句话断句。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选文中“甚矣,农之惰也!”是个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句序。下列句式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 |
B.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之”有时相当于①“他(她、它)”“这(那)”,②有时相当于“的”,③有时却只有表语气或在结构上起一定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第③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能察觉到。
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句属于这种用法。
A.行者见而哂之 |
B.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
C.人之处事亦然 |
D.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小题。(共9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列词语。
俨然:()垂髫:()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细读选段,请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语言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③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对文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卒 逢 暴 雨 止/于 岩 下 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
B.伯 牙 游 于 泰 山/之 阴 卒/逢 暴 雨 止/于 岩 下 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
C.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卒 逢 暴 雨/止 于 岩 下/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
D.伯 牙/游 于 泰 山/之 阴 卒 逢 暴 雨/止/于 岩 下 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B.风烟俱净/亭亭净植 |
C.从流飘荡/ 言听计从 | D.蝉则千转不穷/山穷水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阅读
水仙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下列加点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司一时(时间) | B.欲购无资(想要) |
C.请已之(已经) | D.是何异于不反金陵(回来) |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B.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 |
C.妇拍而呜之 | D.怒而触不周之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