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沿 阻绝     溯:   

引凄异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3)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②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④。司马⑤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⑥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泓:泓水。③既:尽,完了。④济:渡过。⑤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⑥陈:同“阵”,摆好阵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彼竭我②请击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故及未既济也 B.登轼望之既济未成列
C.未二黍许 D.公与之车六七百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同样是作战,怎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曹刿、子鱼二人各有主张:曹刿主张
;子鱼主张

战争的胜负与国君有着直接关系,请说说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临阵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⑦约:约定,结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魏来求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灭韩亡魏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于此 大王之救不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让秦王屈服,乙文凭让秦王信服。
《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从言外之意的角度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③。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④,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⑤,凌冬不雕;并汾乔木⑥,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⑦,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注] ①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叶枯萎后能继续生存,次年春又可发芽,故称。②芦菔、地黄:草药名。芦菔,即萝卜。③愆(qiān)伏:阴阳失调。这里指气候变化。④筀(ɡuì)竹:一种竹子。⑤岭峤:泛指五岭地区。即今广西、广东、湖南交界处。⑥并汾:泛指北方地区。约今河北、山西一带。⑦诸越:即百越。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也指其居住地,即今浙、闽、粤、桂等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二月草已:采掇者易辨识: 但取芦菔、地黄观:用花者取花初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土气有早晚溪行(《桃花源记》)
B.有宿根不燔土(《活板》)
C.取芦菔、地黄少闲人如我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D.岂可一切拘定月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下列句子。
(1)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文中所说“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的现象,按照现代物候学的解释原因是什么?
(2)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薛谭学讴(1)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2)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
注:(1)讴:唱歌;(2)抚节:打着拍节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也至:
③未穷青技之:
④薛谭乃谢求反:
翻译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学习”,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弗怠()(2)以是人多以书余()
(3)有土寇()(4)州官使试于一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停顿。
(1)以 是 人 多 以 书 假 余(2)自 谓 可 使 千 里 成 沃 壤
甲文中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甲】【乙】两文分别叙述了宋濂和刘羽冲的读书情形,你认为侧重点有何不同?并从他们读书的经验教训中,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