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泛洞庭,风涛大作 泛:泛舟 |
B.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 传:为……作传 |
C.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鬻:卖 |
D.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曩:从前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
A.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 |
B.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 |
C.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 |
D.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4分)
(2)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4分)
(3)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明)蒋大器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 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寸: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衅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
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虚浮、不实 |
B.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目:为……拟定标题 |
C.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庶几:接近、略同 |
D.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出处:身世、出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其不通乎众人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
B.士君子之好事者夫晋,何厌之有? |
C.而不身体力行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D.求其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蒋大器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几方人物进行了鉴评,推举蜀刘为汉室正统,其“尊刘贬曹”的思想态度极为鲜明。 |
B.作者认为以前的有关三国的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字不艰涩,文词不鄙俗,事件记述基本属实。 |
C.作者对孙权父子的肯定在曹操之上,认为孙权父子“虎视东南”,有取天下之志,尤其在用人方面远胜曹操。 |
D.本文行文比较严谨,既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的特点和价值,也不讳言其存在“过与不及”之处。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
盖 欲 昭 往昔之盛 衰 鉴 君臣之 善 恶 载 政 事 之 得 失 观 人 才 之 吉 凶 知 邦 家 之 休 戚 以 至 寒 暑 灾 祥 褒贬予 夺无 一 而不 笔 之 者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
(2)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下列各句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更:更加 |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 |
C.庶刘侥幸庶:或许 |
D.听臣微志听:允许 |
下列句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B.①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为中心内容,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不愧为古代散文的名篇。 |
B.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
C.前一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这几段则重在陈情中晓之以大义。李密向晋武帝陈情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
D.文章多用四字句和骈偶句,读起来一起呵成,有助于强化文章的抒情色彩,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9分)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②中官:宦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非碌碌者殆:大概,恐怕。 |
B.摹拟锻炼以为工 工:工巧,精妙。 |
C.予得而论序之序:序言,文序。 |
D.然存者不能什一什一:十分之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经世为心秦亦不以城予赵 |
B.耗于无用之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则文不期多而自多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 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 人 所 谓 文 帝 之 于 贾 生 所 陈 略 见 施 行 矣 当 强 仕 之 年 进 位 牧 伯 为 外台 之 极 品亦不为不遇 而 遂 投 劾 以 归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
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