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价
冰心
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于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月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上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小方真地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1988年5月11日晨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方出场时,只见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这一句话,就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和动作准确地描写出来了。
B.“我们家的老阿姨”出场时,人物语言特点是句式短,语言逻辑带着鲜明的口头表述方式;于是,一个形象生动、语言准确的农妇角色跃然纸上。
C.小真是中学教师,她把自己的农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还教“小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这只是为给“小方”之后的拜金做铺垫。
D.小说对“我”的描写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轻描淡写,而到了文章最后一段,“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丰满和独特起米,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E.两年后,“小方”去了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我”和小真表示“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这里可以看出,“常来走走”的表示则是为,引出下文。
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方的形象。
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轨迹
第一场    “就一次”
夜,傅燊渊家里,子女都睡了,傅燊渊夫妻还在谈话。
傅妻:(看了一下子女的房间方向)你看今天下午明明来求的那件事,是不是重新考虑一下?
傅燊渊:你不怕到时候被一锅端?
傅妻:哪有那么严重?
傅燊渊:就怕万一呢。
傅妻:别推三推四的了,我看你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家乡了。
傅燊渊:说到哪儿去了。
傅妻:要不你怎么会狠心泼了明明的冷水?你不想想,当年咱们被赶到乡下时,是谁为我们牵肠又挂肚?
傅燊渊:我不敢忘记我大姐的恩情,但你要知道,人坐的位置高,盯着的人也多,要是一个不留神,被人掀翻了,你们怎么办?如今巴望我出事后乘机挤进我这张交椅的人多的是呢。
傅妻:人人都这样干,就你会倒霉?
傅燊渊:就怕今年流年不利。
傅妻:你运气就那么差?真是这样的话,你能四十刚五就当了吃香喝辣的局长?
傅燊渊:你可别乱说,我能上来,靠的是实干。
傅妻:算了吧,要是没有胡书记赏识着你,你还得呆在乡里跟泥土打交道。
傅燊渊:对了,我总不能辜负胡书记的栽培吧。
傅妻:你就肯定老胡那么干净吗?
傅燊渊:不要随意污蔑党和政府的好领导。
傅燊渊瞧了瞧窗外,犹豫片刻,还是摁开了自己的手机。
     第二场“我没事”
电视上正播着个某个大蛀虫的新闻,警车声时不时从街上呼啸而过。
傅妻:听着这警车声,我真有点心惊肉跳。我只是让你顺便做点小动作而已,你没背着我去做大买卖吧。
傅燊渊:我那么没分寸?
傅妻:我还是有点担心,昨晚我又做了恶梦,梦见你被公安局请走了。
傅燊渊:我没事。我刚去开了反贪工作会议来,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我就放心了,原来大把人比我还厉害。如今二三十万的事,司法机关根本没空来理睬。我算过了,就算不幸被政敌嗅出蛛丝马迹来,我的党票和干部身份以及以前的光辉历史就能抵掉很多年,不至于象平头百姓那样只好拿命去抵。万一倒透了霉,真要去坐牢,那钱也能留下来。只是想到为官多年,竟然落到要靠坐牢来给你们打下经济基础,不免有点悲哀。再说,我有好事时也没独吞,谁会看我不顺眼?
第三场“上瘾了”
夜,九点,傅燊渊家客厅里,儿女们不在,傅燊渊夫妻俩在看报。
傅燊渊:(丢开报纸)看来得找机会给教育局一点颜色才行。
傅妻:人家又惹了你什么了?
傅燊渊:他们兴建教师园地竟然不来找我签上点意见。
傅妻:平时一到教师节你就下乡去躲赞助,现在你倒关心起教育来了?
傅燊渊:起码以后我还能给他们捐点旧器材什么的吧。
傅妻:你就别去自留把柄了。
傅燊渊:不行,可不能肥了其他人而亏了我。
傅燊渊拿起电话就径直往承建教师园地的包工头家拨。
傅燊渊:(开心地)咱们的存款看来快要接近六位数了。
傅妻:你竟然发展到了伸手要的地步。
傅燊渊:所以说女人就是女人,怕什么!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要玩就玩大点,否则划不来。
傅妻:够用就行了。
傅燊渊:够什么用?现在我们要养房养车养享受,儿女们大学毕业后还要操心他们的工作和住房以及婚姻。更主要的是,我总不能一辈子当个小局长吧。做官多年,我已生疏了实际工作技能,要是有朝一日退下来,我能去打什么工?这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大把的钱来冲锋陷阵。光靠我们俩的这点收入,简直是杯水车薪。有了钱,就算我退了位,也是高级百姓,照样有人来求我,不至于门前冷落鞍马稀。做清官有屁用?要是我因太清廉而被别人轰下台时,官员们会为我申冤并升我的职么?绝不会的,他们不知有多幸灾乐祸呢。也许会有几个百姓为我奔走呼号,但说不定要被打成刁民。我算是看透了。
监狱里。
记者:明知山有虎,干吗还偏向虎山行?
傅燊渊:跟你说个故事吧:有个小偷到好朋友家玩。当晚,朋友家就不见了一口大铁锅。第二天,小偷请人来转告说铁锅被藏在一个石洞里。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不仗义,小偷歉意地说,我也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但我已上了瘾,看到值钱的东西,就手痒得难以忍受。
                (文章有改动)
1、这则话剧的题目有何含义?
答:                                    
2、话剧中的几处舞台提示,各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                                     
3、怎样理解戏剧结尾处傅燊渊讲的故事?
答:                                    
4、人们常说:“环境造就人”,结合这则戏剧内容,联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人物简介:钱之江——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代号“毒蛇”),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总破译师
代主任——蒋介石委派至上海的亲信特使,国民党军统特务头目之一
背景概述: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重创,党中央派特使前往上海。这一行动被敌人破译到而暴露,唯一的知情者钱之江却和另外几个国民党的破译人员,即“南京密电”的知情者都被软禁起来。代主任基于手段卑劣的连翻审查,基本确认钱之江就是“毒蛇”,但就是找不到证据。就在“南京密令”(若找不出“毒蛇”则把软禁人员一律枪杀)生效的前夜,两个不同信仰的人之间有了一段经典对白。
代主任 钱总是何等卓越之人,大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你可以跟我去南京,蒋委员长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钱之江 中国人的饮食以长江为界,南人喜米,北人好面;前者口清,后者味重。广东客家人爱好煲汤,山西老西儿喜欢吃醋。你我的祖籍南辕北辙,所以吃不到一起的人,难进一个门。
代主任 你的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生是党国人,死为党国鬼,你与我道不同,那你是何道?
钱之江 同是吃饭,国人用筷子,洋人用刀,此人和彼人,不都一样是人吗?难道你我之间竟有一个不是人?
代主任 钱总过于能言善辩,三寸不烂,巧舌如簧。我是真舍不得你,孤掌难鸣呐!没了你,我就再也听不到这种响声了。
钱之江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影响一枝蜡烛的光辉。我不言败,因为大幕还未落下;而你过早叫喊胜利,却可能孤独面对舞台,座位下无人喝彩。
代主任 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你是什么人了,只是我无法证实。我遗憾造物主让我们成为敌人,而不是同志,只能各为其主。
钱之江 我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是你。而我,生来死往,象一片云彩,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
代主任 好口才!钱之江,那我告诉你,即便大幕拉上,我也绝不会让你曲终人散。这个世界离开你,我会孤独,我会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处不胜寒。所以你不光不能离开,我还要你坐在舞台下为我喝彩。
钱之江 那我们都拭目以待。
代主任 不到黄河不死心。
钱之江 不见棺材不掉泪。
1、细读两人的对白,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各自表述的主要意思。
钱之江:
代主任:
2、你最欣赏钱之江身上哪些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请选取两点并依据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选文中的许多语句都有意味深长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请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潜台词。)
①:
②:
4、假如你是导演,在上述片断中,就“钱之江”这个角色的语气或神态应向演员提出怎样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5、正是千千万万个“钱之江”的舍生忘死,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请调动你的积累,再列举一个你所熟知的革命志士的事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拉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答:
2.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答:
3.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答:
4.《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复活的“哥德堡”号到了广州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劈波斩浪九个多月,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累西腓、南非伊丽莎白港和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及新加坡,停靠中国港口第一站——广州南沙港,预计8月29日,将抵达上海。
7月18日,当广州人翘首期盼的“哥德堡”号出现在他们视野的时候,船上船下一片沸腾。象征中国与瑞典两国国旗的红、黄、蓝彩带飘舞在古老的木船上,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在众人的簇拥下微笑着走下舷梯。
时隔262年,这艘瑞典人花费了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仿古船终于来到了广州。重建“哥德堡”号、驾驶它重返中国——这是瑞典人的一个梦想。
“哥德堡”号回来了,却沉在了家门口
18世纪初,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在当时的欧洲,拥有中国瓷器是权贵的象征;穿中国服装是一种富有的体现;喝上中国茶,那更是奢华的享受。18世纪中叶,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从事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苏格兰贵族克林·坎贝尔携巨资来到哥德堡,与当地富商通过上层关系获得政府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建造船只。1738年,继第一艘“东印度人”号后,第二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正式下水。第二年,“哥德堡”号开始驶向遥远的中国,并且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远洋航行,带回大量的中国货物,包括西方人喜爱有加的中国瓷器、丝绸和茶叶。“哥德堡”号给瑞典东印度公司带来巨大财富。
1743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1744年冬天,“哥德堡”号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满了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共计700吨上等物品。
1745年9月12日这天,“哥德堡”号抵达哥德堡港口,离码头900米之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船身慢慢倾斜,带着庞大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入海底。“哥德堡”号上的船员无一伤亡,救援人员还成功地从海水中抢夺回1/3的货物。光靠这1/3的货物拍卖所得的资金,就完全能支付这趟历时30个月的东方之行的费用。
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着商人们的神经。很快,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张罗着重建一艘与“哥德堡”号一样的商船。
第二艘“哥德堡”号很快建造出来了,只可惜第一次远航就在南非海域沉没。
商船沉了,“哥德堡”号还活着
上世纪80年代,“哥德堡”号探险热席卷整个瑞典,从沉船里打捞出来的商品让瑞典人兴奋不已。据说,当时被打捞起来的雍正年代的茶叶竟然还能泡出清香。深埋在瑞典人心底的航海梦想再次被唤醒,他们决定重建“哥德堡”号,再现当年航海的辉煌壮举。越来越多的赞助商挤上了赞助者名单,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团体也关注着“哥德堡”号的重建,瑞典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哥德堡”号重建的消息。
“哥德堡”号“监护人”之责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身上。
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哥德堡”号,人们习惯于把261年前的那一艘沉没于哥德堡港口近海处的商船称为“哥德堡”一号,把沉没于南非海域的那艘帆船叫做“哥德堡”二号,而把今天事隔200多年后重新驶入广州港的这艘仿古帆船称为“哥德堡”三号。
东印度公司成了历史,“哥德堡”号又现广州
1738年,耗费巨资打造的“哥德堡”号商船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所拥有的38艘商船中第二大船只。而今天仿古的“哥德堡”号帆船也耗掉了差不多4000万美元。从1995年船体的第一根龙骨安放成功,到2003年6月6日正式下水、2004年9月3日西尔维娅王后为她命名祝福、2005年5月22日第一次海上试航获得成功,“哥德堡”三号整整花费了十年光阴!
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的内脏却配置了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条件。
2005年10月,一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成功停靠广州南沙港。同一天,瑞典国王偕王后乘坐皇家专机飞抵广州,下机后率90多名王室成员登上了“哥德堡”号,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海上中国之旅。
(节选自《世界知识》2006年第16期)
“哥德堡”二号有没有到过广州?联系原文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倒数第二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称“哥德堡”三号为“复活的‘哥德堡’号”,请联系原文谈谈你对这个称谓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籍。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作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的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出那个老师,那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好的榜样、典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则调查报告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总会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承认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人员之一,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必太过担心。
C.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朋友离别的心理折磨,学校制度上的限制,这些都导致毕业生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原因。
D.大学毕业生离校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E.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的调查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3.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4.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