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3)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伤仲永》一文运用了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14分)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①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②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③,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④童仆,俟⑤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⑥。由是⑦声誉甚盛⑧,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注】①位:官职。下文“中书侍郎”“钜鹿太守”均为官职名。②耽:迷恋,沉溺。③疾:疾病。④驱逐:赶走。⑤俟:等,等到。⑥由是:因此。⑦甚盛:很大。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好学耽书()②父母恐其成疾()
③为家人所觉()④由是声誉甚盛()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禁之不能止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至之市 | D.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内外亲属呼为 “圣小儿”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幼时记趣》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4 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心之所向( )②项为之强(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④盖一癞蛤蟆也(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A.拔山倒树而来 | 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
C.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 D.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果 如 鹤 唳 云 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文: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译文:概述文中的“趣事”。(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14分)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⑤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⑥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书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亲戚:泛指内外亲属。⑥坐:因事入罪。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胤之母周氏卒 ( )②闻者咸叹异之( )
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④云是王家所得(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亲而不党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B.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D.默而识之(《〈论语〉八则》)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遗 财 百 余 万 应 归 孝 绪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2分)
译文:
⑵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2分)
译文: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
阅读文言语段《承宫樵薪苦学》,完成后面的题。
承宫①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②因忘其猪而听经
③见而欲笞之④乃止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而欲笞之
A.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 B.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
C.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 D.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因忘其猪而听经翻译下列句子。
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12分)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③臣也,公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⑤,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⑥决罪定,公憱⑦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⑧公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③狱治:按刑法定罪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⑤ 臣以言:为我说话⑥狱:案件⑦憱(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⑧德:感激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孔子相卫()②是子报仇之时()
③)及狱决罪定 ()④夫天性仁心固然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子何故乃肯逃我”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B.而子敬先亡 | C.潭西南而望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固吾罪当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