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姚明的告密信
(美)莱斯利·亚历山大 谢素军译
那天晚上12点37分,网页的E-mail提示意外地“嘀”了一声,我收到一封来信,是关于姚明的。
这让我回忆起9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段,同样是关于姚明,我收到了一封告密信。一位来自中国的热心球迷警告我,他对姚明很熟悉,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姚明的状态了,他慎重地在信里分析了姚明的身高、体重、转身、跳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确实吓出了我一身冷汗,他竟然连姚明受了多少伤、什么地方容易受致命伤都告诉了我,毫无疑问,写信的人非常熟悉姚明。
中国有句俗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姚明真如信中所说,那我作为火箭队的老板可就亏大了,必须趁着他那圈状元的光环尚未退去,早点寻个好价钱交换出去。所以,收到信的第二天,我便秘密地组织了一个针对姚明的调查组。
我想,后来我在福布斯NBA财富榜上一跃排到了第9名,财富陡增至12亿,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封告密信。因为它,我真正地了解了姚明。他确实受过伤,但在身高上极具优势,在体力上超越了一般的东方人,在速度上更是难能可贵,总之,那次源于告密信的调查促使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姚明应该是核心,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中国的NBA市场就像那封告密信所隐藏的商机一样,十几亿人关注姚明,每一场火箭队的比赛收视率都处在联盟前列,我的火箭队能不赚钱吗?谢谢你,姚明!谢谢你,告密者!
9年过去了,我没想到还会收到一封信,而且依旧是关于姚明的,同样是对姚明的身体状况、运动状态的分析,同样列出了种种不利于姚明的信息。但我的心情却与9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后面落款的位置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清清楚楚地写着“姚明”两个字。
我相信这封信是姚明自己写的。虽然我一向冷静,但这封信的内容写得非常诚恳,不怕大家笑话,用老伴的话说,我看得简直有点老泪纵横了。
姚明告诉我,他萌生了退役的想法,岁月不饶人,应该把位置让给新人。这些话我都可以理解,但让我震惊的话在最后。姚明说:“对于这个邮箱,你一定似曾相识吧。现在可以告诉你了,9年前的那封告密信,是我自己写的。”
姚明竟然自己告自己!但细细想来,他真是个聪明人。一个中国篮球选手进军NBA非常不容易,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让自己的名字跳出来,让自己的实力摆出来。他做到了,那封告密信的目的不是告密,而是挑战和宣言。
但姚明第二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他是真的要离开了。他那么坦诚,我又怎么可以耍什么花招呢?他是个聪明的“小巨人”,我可不想做一个愚蠢的“小老板”而得罪所有中国球迷。
我得向姚明学习,要想让自己的球队占据有利位置,首先得有实力,其次便是向媒体、球迷写一封“告密信”。人生的种种比赛,皆不过如此。(《读者》2011年第21期)
文中共写了两封信,这两封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姚明为什么要写这两封信?
面对姚明写来的两封信,姚明的老板是如何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告密信”是指什么?
说说你从姚明身上品悟到了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共13分)
罗圈腿的小猎狗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倒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游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10期)
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公狼的出现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请具体阐述。

阅读刘熙武《小议读书》。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
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
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选自《时文精粹》)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
①以化妆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命的化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的过程。


“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的,竟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1分 )

A.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以改变体质,进而改变气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天阶
赵恺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②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
从人物描写和修辞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
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我的母亲
胡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文段中母亲每天早晨把“我”喊醒,要做哪两件事情?
为什么说“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
仿写一组赞美母爱的句子。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时刻温暖着我的身心。
你同意第2段中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