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目。
带柴刀的校长
孔祥树
①那年师范毕业,我无奈地背起包裹,去白云小学报到。
  ②白云小学位于高山之上,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山下老师都望而生畏,偶尔有个倒霉蛋分去了,也只是教个一年半载,就拼死拼活调下来。
  ③来到山脚下,仰望莽莽苍苍的白云山,不禁心发怵,腿发软。我强打精神,走上一条羊肠小道。两边草深林密,长满茅草荆棘。没走几米远,手就被划了几道血痕,衣服也挂了几个口。我踉踉跄跄,沮丧极了。但很快越走越开阔,越走越敞亮。仔细一看,路好像被人割过,两边倒伏着新鲜的杂草。我加快脚步,汗流浃背上到山顶,发现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领着十几个小孩,正在迎接我。小孩衣服打着补丁,每人拿一把柴刀,手脸划着血痕。他们微笑地望着我,一齐大声喊:“吴老师好!”中年人一见我,急急放下柴刀,大步迎上来,一把握住我的手:“吴老师,欢迎欢迎,像你这样的科班人才,我们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呀。”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
  ④中年人就是白云小学朱校长。他是个民办老师,在这里教了二十多年。本村还有一个与他一起教书,撑了几年后,受不了这个罪,出去打工了。本地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就让我来锻炼锻炼。
  ⑤白云小学是所完小,复式班教学。我与朱校长每天连轴转,没有一节空堂。一天下来,口干舌燥,骨头像散了架。晚上,学生回去了,我们点盏煤油灯,伏案备课。有时天热,蚊子嗡嗡叫,一抓好几只;有时起风,房子千疮百孔,尘屑簌簌往下掉;有时月朗星稀,野兽又像厉鬼高一声低一声叫,让人毛骨悚然。周围没有一点人声,没有一点亮光。学校就像一座孤零零的寺庙,被遗弃在荒山野林中。
  ⑥一天晚上,朱校长敲开我的门,把一部旧收音机放到我桌上:“晚上难捱吧,听听这个破匣子吧。”我连忙推辞:“还是你自己听吧,这可是你多年的宝贝呢。”朱校长笑笑:“你年轻,听听好,接受新东西快。我在这里蹲多年,习惯了。”朱校长说完走了。我拧开收音机,沙沙噪响,但也很是欣慰。
  ⑦偶有闲暇,朱校长就拿着那把柴刀,端着一瓢冷水,向操场一角那块磨刀石走去。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刀磨好了,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有时我晚上睡觉了,也会听见外面的磨刀声,沙沙沙响,像一首催眠曲,伴我入梦。
  ⑧每天天蒙蒙亮,我还躺在被窝里,就听见外面学生叽叽喳喳。我起来一看,原来是朱校长接学生上学来了。他拿着柴刀,头发凌乱,裤腿和解放鞋都被露水浸湿。他笑着对我说:“路上杂草长得疯,一天不割,就成了拦路虎。”
  ⑨我与朱校长一起吃饭,油盐是他从家里拿来的,米是他帮我买的,菜都是他在学校后山种的。生活虽然清苦点,但也有种家的感觉。有时憋得慌,放假回去一趟,朱校长就拿上柴刀,为我割割路,送我下山。等我上山返校,他又把路割好,早早在路上等我。
  ⑩又开学了,直到上课,还没有看见朱校长,只看见村长一个侄子。一打听,才知道朱校长被村里辞退了。
  ⑪过了两天,朱校长来了,我差点没认出来:白发像一堆杂乱的草,脸庞像一张揉皱的纸,眼睛像两个下陷的洞,比原来好像老了十几岁。朱校长把包裹整理好,把房间打扫干净,准备走。我拿上收音机,急急送去。朱校长嗫嚅着:“我现在不教书了,不需要再听了,你还是留着吧。”我说:“我准备买部新的。再说,它陪伴了你这么多年,你也好作个纪念。”朱校长不再推辞,微颤着接了过去。朱校长从墙上取下那把柴刀,抖索着递给我:“我也没有其他东西,这个给你做个留念吧。以后我不能再接送你了,你自己也好割割路。”我接过柴刀,背转身,泪水夺眶而出。
  ⑫一学期总算完了,我如获大赦,挑着行李,急急下山,发誓再也不来了。
  ⑬走不多远,突然发现前面的路修过,变成了石块水泥砌成的台阶。路上还有一些村民,正在忙着平基和泥搬石头。仔细一看,还有朱校长。我来到朱校长面前:“这是乡里还是村里出钱修的?真是行善积德呢。”朱校长拍拍手里的泥巴:“不是乡里也不是村里,是我出的钱。”我一惊:“你家那么困难,哪来这么多钱?”朱校长憨厚一笑:“村里辞退我时,把拖欠了七八年的工资跟我结了。我总算把这块心病解决了,孩子上学再不需要割路了。”他如释重负吁了一口气。
  ⑭我望着朱校长,一时无语。
  ⑮这一刻,我改变了主意……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合订本,有删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标题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它的作用。
请分别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两个句子。
⑴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
从修辞角度:                                                               
                                                                               
⑵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
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
从描写角度: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朱校长是个怎样的人。
在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所有曾在白云小学学习的人准备联名向组委会递交一份申请书,并附上一段颁奖词。请你代他们给朱校长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字数在40-60之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记叙文《渡》,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斜阳西下,草长莺飞。水光潋滟中,一江绵延,反照着天际火红的晚霞。
渡口处,木船横斜。
江边芦苇如密密丛林。蓦地,“扑喇喇”从芦苇丛中飞出几只水鸟,如受惊吓般,停落水面时兀自惊慌地左顾右盼。江面被冲荡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夕阳随着水波不停地跳跃着。
柱子的唇角有了笑意,张开眼,站立起来,把篙子撑入水中,一使劲,船就靠近了岸边。
岸边,却没有了往日欢快迎接自己的婉儿。
想到婉儿,柱子嘴角的笑意更浓了。“我们俩来拉个钩吧,爸爸,你要努力摆渡,婉儿呢,要勤奋学习,做个出色的好孩子。”
一年又一年,柱子像漂在水面的浮萍。婉儿读三年级了,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可今晚的婉儿却一直蹙着眉头,一言不语。
柱子定定地看着默默的蜿儿。婉儿也默默地看着疑惑的柱子。“爸爸,我再也不要看到你在河上漂了,我不要别人说我爸是傻帽儿。”婉儿搂着父亲的脖子痛哭起来。
柱子愣了,从女儿伤心的眼神里他读出了生活对她的伤害。
柱子的心蹙缩起来。是啊,祖孙三代,苦守住那份承诺,任凭世事变幻。看着儿时的玩伴一个个飞出了山坳,听着摆渡人不无善惠的揶揄,自己又能说些什么呢!
“爸爸呀,干什么都好,你就不能丢下那破橹吗?”柱子的心在流血。婉儿都三年级了,自己到底给了婉儿什么呢!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
婉儿的哭声让柱子揪心……
为了一纸承诺,爷爷在河上漂了四十载;为了一纸承诺,父亲的青春也泡在了河里……而今,眼见着一座座楼舍平地而起,自己又接过了这把磨得光滑的橹……
烦恼、苦闷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泼过来,将心淋湿。
柱子一声不吭地坐在孤舟之上,红红的烟头在黑夜中泛着微弱的红光。婉儿迷茫的泪眼,还有妻儿在田野中孤独劳作的身影……
人生的赛跑,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
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光,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痛苦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
免费摆渡,也许真的“很傻很天真”,柱子有些踌躇。可就是这把橹啊,延续了父辈的承诺。
模糊中柱子听到对岸有声呼唤……
对岸很近,不到半支烟功夫,船稳稳地泊近岸边。抬起头,不知什么时候,一轮皎月给大地洒上一层银辉。
人啊,无论生命怎么短暂,或者漫长,无论人生怎么坎坷,或者颠簸,都应该有一只摆渡的船。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柱子愣了,从女儿伤心的眼神里他读出了生活对她的伤害。”生活对婉儿造成了哪些伤害?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3分)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综观全文,文章以“渡”为标题,有哪些含义?(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⑪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⑫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本文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

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加点字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3.

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

4.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

(共9分,每小题3分)
坐,你未必会
许多人日常办公只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他们工作时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坐。殊不知,身体的隐患也由此而生。如何坐,大有学问。
中国自古有“坐如钟”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人体只有维持在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下才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这是不科学的。在办公桌前的正确坐姿应该是:坐时尽量拉近座椅与办公桌的距离,从臀部到腰部至后背全部紧贴座椅靠背,必要时可在腰部和座椅靠背间放一靠垫;头颈部保持中立位,同时调整座椅高度,使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使双脚能充分接触地面,必要时可在办公桌下放一脚垫。
在此姿势下,人体腰背部得到了座椅靠背充分的支撑,人体脊柱系统及其相关肌群也获得了充分的放松,自然会感到舒适安逸,不易疲劳,脊柱及椎间盘更不易发生蜕变;头颈部处于自然中立位,不过分前屈和后伸,使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颈项部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同时双肘关节与桌面处于平行位置,使腕关节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则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屈位。这样,各种关节疾病自然就少多了。
好的坐姿还有赖于科学的座椅,合适的座椅可以减缓久坐的危害。椅子的高度要合适。过低则人的膝盖就会拱起,产生不适感;过高则身体压力会集中至大腿,令大腿受压,严重的会导致小腿肿胀。椅子的座面要合适。过窄则身体两侧的肌肉会受到挤压,会感到疲劳;过软的椅子易令人曲起身子,全身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导致腰酸背痛。工作椅子的靠背也要有讲究。只要不影响使用者的活动,靠背的高度低可至使用者的第一、第二腰椎,高可到使用者的肩胛骨、颈部。靠背的倾斜角度约为110°,而且倾斜角度应该是逐渐向后增加的,它对人体的支撑点也同时逐渐向上转移。
即使这样,也不宜久坐。久坐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可能导致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即使每天锻炼30~45分钟,其余时间还是坐着,仍属于久坐,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那些不经常锻炼的人则健康受损的几率更大。所以要保持身体健康,办公室人员必须经常起身运动。
有事要与同时交流时,你最好直接走到同事身边亲口告诉他,而不是坐在那里给他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经常起身喝茶休息一下,以增加起身活动的次数;工作间隙应该经常随着呼吸做提肩动作,每隔5~10分钟抬头后休息片刻;坐久后离开凳子活动一下或躺着休息一下也是必要的。正常情况下,每坐45分钟左右,应该起身活动一下。其实,除写字或者打字、点鼠标需要坐着之外,办公室的一些工作还可以站着完成。
注:基于命题需要根据《坐,你未必会》改写。
下列对本文“坐的学问”的概括最全面的一项是

A.调整好坐姿可以让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减少所承受的压力。
B.既然必须长期坐在椅子上办公,就要坐在适合于自己的椅子上。
C.用正确的坐姿坐在合适的座椅上,但不宜久坐。
D.座椅的高低影响其舒适程度,正确的坐姿可以减缓久坐带来的不适。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坐在椅子上,在腰部和座椅靠背间放一靠垫,可以维持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
B.人坐在椅子上,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这样的桌椅高度比例才是适合于自己的。
C.坐时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驱位,可以降低患腰椎病的几率。
D.坐时头颈不能过分前驱和后伸,让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这样颈项部肌肉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下列做法符合本文所讲述的道理的一项是

A.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为了提高效率,艳艳常利用课间十分钟坐在教室里写作业。
B.为了孩子有良好的坐姿,周爸爸特地给孩子买了一把能调节高度和靠背倾斜度的座椅。
C.文文常常用爷爷书房里高大的桌椅写作业,两只小脚能悬空摆动,她觉得很有趣。
D.芳芳在电脑前每工作2小时后就到茶水间泡杯茶或冲杯咖啡,以缓解久坐带来的不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北京的爷
倪萍
①上了出租车我就跟师傅说:“前面红绿灯往右拐。”说了三遍,师傅也没应声。
②“师傅,你睡着了?”
③“在昆仑饭店这儿堵一上午了,这车就没动换,我都快睡着了。大街上跑的全是送年货的车。”
④电话响了。
⑤“眼珠子是摆设啊?没看见水池子上有条带鱼………怎么不够?剁五段,我吃两段,儿子一段,头尾你一收拾,焖上一锅大米饭……买什么黄瓜,这几天齁贵的!”
⑥电话挂了。
⑦“师傅,你爱人的电话吧?她也是开车的?”
⑧“全职太太。”
⑨我倒吸了一口气。做得起全职太太的,丈夫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至少一个人可以养活全家呀!
⑩“那你一个人挣钱挺辛苦吧?一天在车上多久?”
11“十二三个钟头吧。”
12电话又响了。
13“二十八再买……贵也得买,今年多买!那脆黄瓜一咬,满车清香,想困都睡不着了!要是下雪,七八个钟头都到不了,多备上点儿,五斤差不多吧……你愿意吃柿子可以买俩,我不吃,齁酸的……儿子吃黄瓜!”
14电话又挂了。
15“师傅,你这是要去哪儿啊?七八个小时?”
16“内蒙古,丈母娘家。哥们儿年年去,十六年了,一年也没落下。”
17“你对丈母娘不错呀!”
18“嘿,人家把闺女给咱了,一年就见这么一回,还不麻利儿的!老太太好几个闺女,就我们这么远,咳,老太太就喜欢我们家这位,打从小年老太太就盼,好吃的恨不能给我们留上一年。”
19“也挺好,在内蒙古过年比在北京有意思吧?”
20“忒有意思了!那大锅里煮一块羊肉就够全家十来口子吃的。”师傅双手松开方向盘比画着。天哪,比挡风玻璃还大,真夸张。
20“那才叫吃肉呢!一天三顿酒,早起我丈母娘就把酒烫上了,喝得差不多了在热炕上眯一觉,舒坦!逮空我就在院里点上挂鞭,噼里啪啦一响,热闹啊,旺兴啊!”
22“没事我就拉着老太太出去转,一里的路我也开上车,显摆呀!车不咋地,可那是村里独一份!见谁我丈母娘都叫停车,不管去哪几都拉上人家一段,‘坐坐北京的车啊’!”
23“有一回我拉上了八个人,跑了五里路都不知人家要上哪儿,反正就是瞎跑呗!”
24“那你得打表啊!”我逗师傅。
25“这哪是咱北京人干的事儿?得装阔气,北京爷嘛!”
26“你丈母娘特为你骄傲吧?”
27“不是我丈母娘骄傲,是我媳妇骄傲。嗬,那几天对我那好啊,小眼都眯成一条缝了,扒都扒不开!”
28“那在北京她对你不好啊?”
29“必须好啊!只要我进了门,她就啥也不干,全伺候我了。别看我在外头是孙子,在家里绝对爷!这不,买个菜都得问我。”
30“那你老婆挺幸福的,这么年轻就不工作了,全职太太。”
31“行吧。我一天多干俩小时就让她全职了。一女的起早贪黑的上什么班啊,齁累的,还得管孩子学习。这全职太太多好啊,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
32电话又响了。
33“就这么点屁事,费多少电话钱,挂了!”师傅语气很霸道。
34“对媳妇够横的啊?”
35“她没啥事,就是想听听我声儿,黏人!”
36我半天无语,一直看着师傅的后脑勺,脑袋里满是胶。黏人,多幸福的一对儿啊!这不也没比那些大企业家们差哪里去吗?不也是一言九鼎的老大吗?这不也是家里藏着个幸福的妻子吗?不就是挣的钱小数点点得不在一个位置上嘛,重要吗?不也是一日三餐吗?不也是过年走亲访友吗?
37我快下车了,竟有些恋恋不舍,师傅的幸福很黏人。
38师傅提前把计价器抬起来了,我说:“别,还得几百米呢!”
39“打印票忒慢,耽误工夫。我这会儿还得上我妈那儿躺会儿。”
40“累了吧?”
41“不是,这不要上内蒙古过年吗,年前多去几趟我妈那儿,老太太心里不是舒坦点儿嘛!事儿多着呢,下午还得去稻香村买点心。跟你说吧,年年回内蒙古,我这车都跟货车似的,后备厢恨不得都盖不上。”
42“都拉什么好货啊?”
43“二锅头、粉丝、酱鸡架、烤鸭、排叉……什么都有,这不老太太看着高兴嘛!”
44高兴。
(选自2013年12月19日《人民文摘》,略有改动)
出租车师傅是一位怎样的“北京的爷”?请简要概括。
出租车师傅的媳妇很“黏人”,一连给丈夫打了三次电话。请你根据第13段文字,拟写她“请示”丈夫的问题。
结合第36段划线句子,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试从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解元"漫谈

高玉林

①当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

②元:第一。解元:封建时代称地方(明、清指省一级)科举考试第一名。唐、宋科举制度规定,参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礼部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稚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jiè)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这里,"解"取"发遣解送"之义,当然要读成ji了。明代的唐寅就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③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如元·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张珙唱词)分明打个照面,疯魔了张解元。"再如"董解元"。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他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官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④《幼学琼林》中提到了"解元":"中状元,曰独占鳘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与此相关的,说说"五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也叫"五经魁首",亦省称"五魁"。现在人们饮酒划拳时喊的"五魁首"就源于此。

⑤历史上,我国江苏无锡曾有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所谓"六科三
解元",是指明代隆庆四年和万历元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中,无锡吴汝伦、顾完
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连获第一名,彰显出无锡文风之盛。

⑥京剧中有一出《苏三起解》,非常有名。这里的"起解"指犯人被押送上路,"解"同样读jiè。

⑦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记住"解元"的读音。

⑧相传明代解缙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称解元,闻名远近。一次他游山口渴,向一位老者讨茶喝。老者问他身份,解缙直报自已是"解解元"。老者想挫挫解缙的锐气,说他出一个对子,解缙对得上方能喝茶,因以出句: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此句古今称绝,难在联中三个"解"字。三个"解"字字同义异,三字三用,应对颇难。后来解缙知道老者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为官,后隐居山林,抚琴乐山乐水,便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对句三"乐"对三"解",词性、功用分别对应,对仗工整,即景应对,切人切事切情。

⑨在上文中,三个"解"字与三个"乐"字的正确读音为:解(jiè)解(xiè)解(jiè)元之渴。第一个"解"是"消除"的意思;第二个"解"是姓氏;第三个"解"与"元"台起来表示乡试第一名--"解元"。

⑩乐(lè)乐(yuè)乐(yuè)府之音。第一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姓氏;第三个"乐"与"府"合起来表示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

(选自2014年5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有关"解元"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解元"的"解"与《苏三起解》的"解"读音相同。
B. 明代唐寅因参加省级科举考试取得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C. 宋元以后,未参加科举考试或参加科举考试,未取得第一名的读书人也能叫"解元"。
D. "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是说无锡吴汝伦、顾宪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获并列第一名。
2.

旁征博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⑦-⑩段引用解缙与老者对对子故事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