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一定已经达到K值 |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亲代组别 |
1组(一对蝇) |
2组(一对蝇) |
……n组(一对蝇) |
|||
子代分两份处理 |
A施DDT |
B无DDT |
A施DDT |
B无DDT |
A施DDT |
B无DDT |
结果 |
存活较少 |
全部存活 |
存活较多 |
全部存活 |
存活很少 |
全部存活 |
选择 |
淘汰 |
淘汰 |
淘汰 |
保留 |
淘汰 |
淘汰 |
A.DDT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D.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用3H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秋水仙素但不含3H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若秋水仙素对细胞连续发挥作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 |
B.细胞中DNA第二次复制完成时,每条染色体的单体均带有3H标记 |
C.通过对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时的染色体计数,可推测DNA复制的次数 |
D.通过检测DNA链上3H标记出现的情况,可推测DNA的复制方式 |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B.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改变,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 |
C.无丝分裂、原核生物的二分裂及病毒DNA复制时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
D.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分子水平看,是环境对有利基因的选择,这将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丁4种变异,图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丁图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
B.乙、丙两图中的变异只会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C.甲、乙、丁三图中的变异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 |
D.甲、乙、丁三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
根据所学实验知识,将下列相应的表格补充完整。
检测物质 |
所用试剂 |
现象、结果 |
斐林试剂甲 ,斐林试剂乙 |
||
脂肪 |
红色 |
|
蛋白质 |
||
淀粉 |
蓝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