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从甲地(60°S,8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S,100°E)。据此回答题。
飞机飞行航线
A.一直不变 | B.先向南后向北 |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 D.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
读某局部经纬网图,有关图中各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A.①到③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 B.①到③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
C.②到④的最短航线方向是正南 | D.②到④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
地球上的某点,其南侧是中纬度,北侧是低纬度,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点是:
A.300N,1600E | B.300N,200W | C.300S,200W | D.300S,1600E |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某海域海底地形剖面图(图1)。
图1
材料2:读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
图2
材料3: 2005年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青岛港徐徐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根据计划,“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此间将分别在6个作业区进行作业,历时约300天,2006年1月22日上午,完成历史使命的“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驶入青岛港。
材料4: “大洋一号”环球示意图
(1)图1中字母A、B、C、D、E代表不同的海底地形,其中B是 ,E是(2分)
(2)图2中C是为世界陆地海拔最高点, C形成的原因是。
(3)图2中B、D两地纬度相当,但气候差异明显,请说出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大洋一号”科考船穿越的大洋中完全处在东半球的是洋。
(5)“大洋一号”环球过程中穿越的大洲分界线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6)“大洋一号”环球过程中穿越的板块有( )
A.1个 B.3个 C.5个 D.6个
(7)2005年11月23日,“大洋一号”驶离开普敦向印度洋进发,当时开普敦的气候特征为______,该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为_________,科考人员在当地看到的植被类型为________。
人的异地避寒犹如候鸟南来北往,故称候鸟式旅游。其特点为:①地带性突出。避寒仅属于高纬度地带的居民行为。②局限于某些群体。候鸟式异地避寒远行者,多为中高龄人士中的悠闲族或有休假权的亚健康状态者。下图为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围示意图,图中斜线据此回答题。世界避寒带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不正确的是
A.呈带状分布,主要是纬度因素影响造成的 |
B.沿海面积大于内陆,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
C.我国避寒带纬度较低,主要是季风造成的 |
D.非洲避寒带面积最广,主要是受洋流影响 |
图中没有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避寒胜地的可能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