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或短语。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 ⑷予子冠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④⑤ | D.①②⑤ |
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
【甲】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临溪而渔渔:⑵杂然而前陈者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⑴野芳发而幽香翻译:
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翻译: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段划线句中“人之乐”的内容。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
句子。(2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觥筹交错交错:
⑵非丝非竹竹:
⑶已而夕阳在山已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⑴佳木秀而繁阴
翻译:
⑵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结合第②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第③段加点的“乐”包含的具体内容。
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②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与:亲附,拥护爱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 ▲)
(3)忠之属也(▲) (4)君人者,以百姓为天(▲)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B.桓公仰而视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
C.乃入见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D.战则请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
▲
比较下列两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②,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鄙:边境。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从妃子。⑤谄谀:奉承拍马。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 今齐地方千里()(4) 是以至此()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B.时时而间进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C.被服以立 | D.内外不闻吾过 |
军士吏被甲闻寡人之耳者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 ,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 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