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苏联(俄罗斯)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的经济建设及彼此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大国崛起》
材料二 (经济大危机下)千百万人只因像牲畜那样生活,才免予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个政策”是指什么政策?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特点?(4分)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4分)
(3)面对材料二中的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这一对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材料三 近几个月来,美国与俄罗斯关系趋于紧张。就在几天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
月9日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上不点名的指责美国的对外政策像纳粹德国。美国媒体称,普京在红场阅兵时发表了“暗示美国对外政策像纳粹德国的讲话”。稍早,普京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就对美国进行了激烈抨击。今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的一次发言中批评华盛顿“几乎毫无节制地”使用军力的言论令西方震惊。普京还谴责美国正使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选自人民网2007年5月16日
(5)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苏联作为盟友曾经有过合作,试举两例说明。
(6)为了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历史上曾采取了什么政策?
(7)美苏关系由“战友”到“敌人”开始于哪一事件?此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变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8)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讲话中指责美国的对外政策像纳粹德国。纳粹德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9)结合现实回答为什么俄罗斯总统普京“谴责美国正使世界变得更加危险”?试举两例说明。
读下图回答。
(1)这幅图上的机械名称是什么?
(2)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3)它的用途是什么?
(4)它的使用,比欧洲早多少年?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著名的“ ”,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 (朝代)?
(2)依据上图,请你指出它的出发点:A ;“两关”:C ,D ?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从夏朝建立到秦灭六国这一段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1)人与人的和谐:请列举出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两对和谐的君臣。
(2)人与自然的和谐:战国和秦朝时修筑的重大水利工程有哪些?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请根据提示:各举一例说明各种不和谐的历史现象。
(3)统治的不和谐:
(4)诸侯国之间的不和谐: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5)根据这一段历史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说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通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请回答:
(1)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听说的这条道路,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结合课本内容说出这条道路的路线。
(2)为开通这条著名的交通线,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至少两名)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3)为什么说这条道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请举例说明。
(4)今天,要使这条“要道”重现往日的辉煌,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2)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不得照抄原文)?
(4)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