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二十等爵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声称: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这表明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是
A.改造法国社会 | B.宣传反封建思想 | C.学习法国文风 | D.支持拿破仑扩张 |
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这一讲话
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 | B.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
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 | 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
1922年,俄共中央提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A.农业集体化政策全面推行 | B.农业的基础地位急需加强 |
C.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 D.社会主义改造提上议事日程 |
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陈独秀意在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 B.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 |
C.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 | D.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英人赫德(183—-1911)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一一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当时赫德分析的最有可能是
A.中国市场的潜力有限 | B.中国物产的丰富多样 |
C.对华战争的胜率较高 | D.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