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认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
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
ITER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英文缩写,中文简称“国际热核计划”,俗称“人造太阳”计划,因为它的原理类似太阳发光发热,.即在上亿摄氏度的超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及核废料。由于原料取之不尽,以及不会危害环境,挞墨銮焦受盛塑查墨签塞堑丝.邈鲍.查望盟垄查
ITER采用的是可控热核聚变能,它的研究分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途径。惯性约束是利用超高强度的激光在极短时间内辐射靶板来产生聚变。磁约束是利用强磁场可以很好地约束带电粒子这个特性,构造一个特殊的磁容器,建成聚变反应堆,在其中将聚变材料加热至数亿摄氏度高温,实现聚变反应。20世纪下半叶,聚变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磁约速研究大大领先于其他途径。科学家研究出一种类似于面包图形状的环形器,这种面包圈形状的装置被称作“托卡马克”。在这类装置上进行的物理实验取得了一个个令人鼓舞的进展,比如等离子体温度己达4.4亿摄氏度,脉冲聚变输出功率超过16兆瓦。这些成就表明:在这类装置上产生聚变能的可行性已被证实。
为了点燃“人造太阳”,科学家将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建造一台规模庞大的设备:一个直径28米、高30米、由1000多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大型圆柱体设备。假如成功的话,核聚变能源将具备重要的、无与伦比的优势。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大得超出人们的想象。形象地说,就是三瓶矿泉水就可以为一个4口之家提供一年的动力。不过,一些批评者却认为,核聚变反应堆其实并没有那么保险,还是存在放射性氢原子泄漏、污染环境的可能性。他们还认为,核聚变反应堆可以被怀有恶意的人滥用,用于生产核武器。支持者的反驳理由是核聚变发电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不会生成长久的、也就是半衰期很长的核废料。
不管怎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核聚变发电寄予厚望,愿意在今后30到40年的时间内投入1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进行“人造太阳”计划。 2006年1 1月2 1日,参加ITER的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实验协定及相关文件,全面启动了世界瞩目的人类开发新能源的宏伟计划。在前两年,人们已经开始砍伐松林,为实验堆开辟地盘。按计划,2016年,热核实验反应堆将点燃它的第一把核聚变之火。随后,实验堆将运行15到20年。下列各项中不是“核聚变能源成为未来人类新能源的希望所在”的理由的一项是
A.它的原理类似太阳发光发热 |
B.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 |
C.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核废料 |
D.核聚变原料氘和氚可从海水中器取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相关概念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ITER指在上亿摄氏度的超高温条件下,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 |
B.作为可控热核聚变能的一种方法,惯性约束是利用超高强度的激光在极短时间内辐射靶板来产生聚变。 |
C.磁约束是指构造一个可以很好地约束带电粒子的特殊磁容器,建成聚变反应堆,在其中将聚变材料加热至数亿摄氏度高温,实现聚变反应. |
D.“托卡马克”是指一种类似于面包圈形状的目前成就已证明可在其中进行核聚变反应的环形器装置。 |
下列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能研究途径不止一种,其中磁约束研究目前处手领先地位,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脉冲聚变输出功率超过1 6兆瓦的“托卡马克”。便是很好的证明。 |
B.为了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核聚变发电寄予厚望,愿意在今后30到40年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人造太阳”计划。 |
C.目前,参加ITER多方代表已正式签署了相关协定及文件;启动了这一人类开发新能源的宏伟计划,同时人们已经开始砍伐松林,准备点燃聚变之火。 |
D.如果利用科学家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建造的一台规模庞大的设备来点燃“人造太阳”,那么三瓶矿泉水就可以为一个四口之家提供一年的动力。 |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有人批评,但支持“人造太阳"计划的人们对其进行反驳的理由极其充分,认为他们所说的情况并不存在。 |
B.如果按计划到2016年热核实验反应堆点燃了第一把核聚变之火,那么可以预计,商业化核聚变电站将随之运行。 |
C.法国南部那个由1000多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大型圆柱体设备成功建成将意味着人类完全进入了能源福音的时代。 |
D.“人造太阳”之梦的实现还需通过重重考验,但无论成败都值得追寻,因为这将大大推进人们对人造能源的探索。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山的呼唤
(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作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⑩“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1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12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作者为什么说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
答:
2.分别说明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的写景角度和景物的主要特征。
答:⑴第⑧段
⑵第⑨段
3.文章先后写了两座山,中间是如何过渡的?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
4.选出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
A.文中包含了作者对登“山”的切身体会,也融注了启迪人生的哲理,但并未在这方面作过多发挥,只是点到为止。 |
B.本文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形象生动。 |
C.琼瑶虽是女性作家,但本文中却不乏阳刚之气,无论写山,写水,还是写云,写树,都显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 |
D.文中写到了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这些景物汇成了魂牵梦绕,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乡愁。 |
E.本文内容上逐层深入,结构上前后呼应。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
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阑珊。 (节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
12、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提起塞万提斯“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⑴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题为“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纵观全文,说说塞万提斯“让人心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字。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事实气味比较浓厚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他决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又富于人情的人物,他的震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的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分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怎样兴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少也要叫我发生这种感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种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要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们艺术的戏法前面而不过是那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钟敬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6、本文作者实际上谈到了三类传记,请简要概括每类传记的特点。(每条不超过25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记已达到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根据文本,请说明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怀疑与激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毕加索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时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西方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对于艺术家来说,其悲剧在于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鉴别。
B.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只有惊叹,没有能力鉴别,这不能不说是“受众的悲剧”。
C.第五自然段开头的“不仅如此”是针对毕加索处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而言的。
D.作者虽然肯定了毕加索的伟大创造,但就他一生来说,最终是消极的、屈服的,所以总体上还是持否定态度。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自然段的“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更有惊涛骇浪”,概括描述了毕加索一生无数作品动人的美。
B.作者认为毕加索的“屈服”表现为:他以歌当哭,没有将—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一将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
C.文章从全新的角度,对毕加索的创作进行了深入评说,为读者解读出了一个“新的毕加索”。
D.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主体部分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文气畅通,结构严谨。
18.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毕加索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十大天价画作中,毕加索的画占了六席,而毕加索艺术如今也已成为“高品质的、多国籍的、艺术多元化的”代名词。请依据传记内容。说明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