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图中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完成26~27题。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
中心商务区白天与夜间人口密度出现图示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
图1中大中小三个圆分别代表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能正确表示三者相互关系的是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据此回答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容量特点的是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规律性 D.警戒性
2.下列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平均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图11为某市服装产业集聚地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题。
1.在服装产业集聚地内的各类工业的配置,考虑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环境因素 C.工业联系 D.交通运输
2.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物最小化排放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读后回答题。
表2 2 0世纪90年代苏州和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
1990年 |
2000年 |
2006年 |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
GDP(亿元) |
202.14 |
112.84 |
1540.58 |
616.95 |
4820.26 |
1428.80 |
人均GDP(元) |
3617 |
1438 |
26692 |
6948 |
78801 |
15363 |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平方米) |
111.41 |
318.92 |
76.43 |
85.27 |
8.93 |
54.25 |
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有关苏州、徐州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00~2006年间苏州的GDP增速比徐州快,人均GDP增速也比徐州快
B.1990~2006年两地的GDP均呈上升趋势
C.1990~2006年苏州和徐州“GDP年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
D.1990~2006年“GDP年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比苏州下降的速度更快
2.关于两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合理之举的叙述,错误的是
A.禁止占有耕地发展其它产业,落实国家土地基本国策
B.徐州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要依靠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
C.苏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努力降低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D.两地间应加强合作,进行产业整合,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经历了“桑基、蔗基、鱼塘→果基、花基、鱼塘”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题。
1.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属于
A.乳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2.引起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技术条件 C.劳动力价格 D.国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