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九经”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教”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7个和1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期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居敬持志”六项。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教学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状况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经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年是一种召唤
马国福
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年,在岁月深处,汹涌成一股潮水,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悉的脸庞,熟稔的风景,熟透的方言,熟知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2008年2月4日《人民日报》)
16、文章第2段“年就像……久久守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17、“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第3段对此有具体的描写。请问:故乡年关的暖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8、年是一种召唤。纵观全文,这种召唤对于游子来说,产生了哪些方面的作用?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年以丰厚的内涵。作者以饱含深情之笔,逐层深入地揭示了年的文化内涵。
B.文章以故乡为切入点,尽情渲染年对游子的巨大感召力,其中暗含着对长期蛰居在家的人过年意识淡薄的批判。
C.文章认为,羁旅他乡的人为了生存往往被迫带上各种道具、面具,纯真的心灵被遮挡,以致有太多的泪水和孤寂,是年节把这一切加以排解。
D.“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这个比喻的含义既包含故园之恋酝酿了很久,又包含故园之恋的释放是短暂的。

E、文章情调热烈,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灵动之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于近期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现象,一些国际、国内专家认为这种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世界气象组织一位权威人士30日在日内瓦对新华社记者说,此次中国出现的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世界气象组织在2007年11月公布报告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08年第一季度。在本轮拉尼娜现象中,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而在典型的拉尼娜现象中,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会比通常情况下高一些。因此,气象组织预计,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会出现异常波动。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说,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中国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认为,北方的冷空气很活跃,而目前较强的副热带系统又在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环流条件。
据报道,本轮拉尼娜现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多起异常事件。日本专家认为去年8月日本国内最高气温破纪录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秘鲁海滩去年发现大量死鸟,专家认为是由于海水因拉尼娜现象而变冷,某些鱼类离开了通常所处的位置,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北京日报》2008年2月1日)
6.我国今年南方大范围雨雪天气形成的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北方冷空气活跃,并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
B. 南方暖湿气流强大并不断向北输送。
C. 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
D.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期中国出现大范围低温冰雪极端天气,国际国内专家认为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B.此次中国出现的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而拉尼娜现象此前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C.由于拉尼娜现象,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因此造成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
D.去年秘鲁海滩出现大量死鸟,就是由于海水因拉尼娜现象而变冷直接造成的。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而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的现象。
B.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冰雪天气是罕见的自然现象,是不可以提前预测和有效防范的。
C.近期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现象,拉尼娜现象并非唯一原因。
D.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叩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作者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简要回答。(6分)
(1)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分)
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死是生者的事
陈蓉霞
阴阳相隔,生死两界,这是人们常用来描述死亡的说法。活人永远都无法见证自己的死亡,然而,恰是自己至亲的死亡,才让我们体悟到上述说法的痛心彻肺。从这一点上来说,死亡,永远都是生者的事。据考证,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正如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这就有了葬礼。举行葬礼,正是人类史前文明一块重要的文化界碑。人类的旁亲——尼安德特人,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有某种仪式来埋葬死者。在哲学家的眼中,这恰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在我看来,葬礼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情感的慰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除了智商,还有情商。真正的情商,或者说情感,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真表达。黛玉为葬花而悲的对象乃是由落花而及天下所有的生命,这样的情感流露足以打动所有的生者。更何况当失去我们的至爱亲朋,此刻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痛惜、思念、追忆、缅怀,若是没有某种形式的葬礼,又该如何宣泄、表达?其次,恰是面对死亡,才有人类情感中某种最为神圣情感的升华——敬畏感的形成。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我们只有恐惧,亦即畏;仰望头顶的星空,或是远处的群山,我们会生出膜拜之情,这就是敬。但唯有面对死者,尽管爱恨已去,恩怨不再,但生者对死者所有的情与爱都升华为一种神圣的敬畏之情。我们更为尽心地呵护死者,唯恐他(她)受到伤害;我们更为尽职地恪守曾经许下的诺言,唯恐他(她)受到怠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伤害或怠慢都不属于当下的世界,那当然只能属于一个神圣的境界。是的,正是直面死亡,才令我们升华至神圣境界。
面对死者,我们的先人或许早已萌生这样的问题:为何他的身躯渐渐冰冷不再温暖我们?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也会降临于我的身上?生命就是这么回事?这意味着什么?于是,这就有了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我们最先是通过葬礼来表达这种沉思。正如托马斯·林奇在他的《殡葬人手记》中所说,安葬死者经过那么多的程序,就是要表明,他们曾经生活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别于一块石头、一棵杜鹃花,或一头猩猩,他们的生活值得叙说和回忆。
正是这种叙说和回忆,带来了人类特有的历史感。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历史。不管它是刻在有形的物上,还是有形的音(口头传说)上。一部史诗或史书,不就是一部关于死者的传说?当然,历史或许不会记载或留下芸芸众生的故事,但众多生者却会铭记他们的至爱亲朋留下的点滴回忆。正是这些生动细节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即可呼之欲出,令死者尽管出了家门,却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此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最后,正是面对死者的葬礼,才令生者有暇驻足倾听来自生命底层的细语:生之无常,死之迫近。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倏忽即逝。生命之根恰恰扎在死亡的土壤中。生命来自虚无,又归于虚无。生之饱满恰由死之虚无所衬托,正如夜空衬托出繁星那样。怠慢死亡,快速打发死亡之过程,其实也就是漠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才会自问: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是一道减法。一旦出生,我们就步步逼近死亡。可惜在很多时候,我们尽做加法和乘法,以为在有生之年,只要累积财富就会积攒幸福。殊不知,生命尽头的最后一道算式是除数为死亡的除法,结局归零。视死如归,我们才能深切体会为何生命是一件礼物,它是上苍的恩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功受禄,从虚无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因而此生无论有怎样的遭遇,我们都理当充满感恩之情。面对死亡,如果我们能怀有对生命的感恩,对生活的感动,生与死,或许就连成了一个圆圈。
结合文意,解答文中加点的几个词语的含义?
(1)减法:
(2)加法和乘法:
(3)除法:
文中说:“在这个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作者认为在什么意义上人类的生死是可以相通的?
联系全文,归纳总结葬礼的意义。
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感恩生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请就“感恩生命”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
我说:“当然是因了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
“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干吗如此的蓝?”
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去筛选一个最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稍顷,一切又恢复了静止。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变化。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做个解释。可实在是困难。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我在西藏看了八年天,只求与蓝共度,以免亵渎了天天天蓝的纯洁和真诚。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幻。
我常常爬上大地的阶梯,看见闪电划过天边,雷声惊走天的睡眠,一丝忧蓝之情裸露心底,我想去看看天——
天天,天还蓝吗?
请不要问我。
为什么有人一下飞机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对人们所提问题,作者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文章倒数第5自然段中用了三个色彩词,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含义
(1)“蓝”:
(2)“灰”:
(3)“白”:
文章倒数第4自然段中,作者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通观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
(2)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