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山石、水体、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表现,故又称之为“假山”。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形神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在扬州园林,就有用石象征四季的做法,如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中国园林这种借山石抒发情趣的做法,可能是受绘画的启迪。
山石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景素材,园林对石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诸说,还有颇多关于庭园用石的记述,如宋徽宗“爱石成癖”等,可见古人在庭园中对景石的钟爱。今天,园林用石尤广,它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磴,围池作栏,叠山构峒,卧地为座,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
中国园林刻意以石创造诗情画意。对于较小的庭院,通常以疏落有致的石块加之玲珑俊秀的石峰来点缀空间。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即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如《园林》所云:“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笔,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对于大型园林空间,为避免空旷、单调和一览无余,便借山石将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较小的空间。凡以山石分隔空间,通常都因山石无定形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从而找不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而以人工建筑为界面来分隔的空间,则彼此泾渭分明。两者相比,前者似乎更能以不着痕迹取胜。
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庭园景石造型,有法无式,变化百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虽只几分形似,但妙在神传,有若中国写意画,介乎似与不似之间;后者仿作自然山体,讲究气势。
塑物型景石,其所选的石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神貌兼有;或稍以加工,寄意于形。江南庭园里珍贵的塑物型景石,均是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景石的意境的,它置于庭中,往往就成了庭园的景观中心,深化园意。不作为庭中观赏的孤赏石时,一般布置在入口、前庭、廊侧、路端、景窗旁、水池边等,以作点缀。
筑山型景石造景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山型,如砌筑山峰,一般成下小上大,似“有飞舞势”之奇峰,如果要使峰筑得更奇、更险,常用岩、壁、峡、洞等手法去强化。作峰还常与岭相辅作景,把挺拔的峭峰置于“翻若长鲸”的伏岭间,对比之下,峰更峭,岭愈顺,逶迤起伏。
和西方相比,石头与中国园林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石头文化在中国园林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意境。
(摘编自杨文会《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的审美意境》)
下列关于“园林中的山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石在园林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它能固岸、坚桥、作磴、围池作栏、立壁引泉作瀑等,既可作庭园的点缀,又可作景观中心。
B.园林中的山石又被称为“假山”,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还能传情。
C.山石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造景素材,可见其在园林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
D.山石、人工建筑在园林中都能用以分隔空间,虽然目的一样,但前者的分隔效果更自然。

下列不能证明“中国园林刻意以石创造诗情画意”的一项是(  )

A.计成在《园冶》中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之说。
B.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的说法。
C.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四季的做法。如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
D.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笔,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物型景石造景不重形似,只重神似,酷似中国写意画。
B.山石成为中国园林抒发情趣的形式,大概是受了绘画的影响。
C.塑山型景石造景非常注重山形,追求奇、险的效果,以气势取胜。
D.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园林艺术不注重以山石作为造景素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文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
7.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8.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B.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赫钦斯以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D.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射电天文学是利用天体在1毫米以上波段的辐射来研究天文现象的学科。以天线电接收设备为观测手段,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检测长途无线电通讯中的干扰信号时的偶然发现。理论上以近代物理为基础来分析研究天体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和结构演化。
  当我们参观射电天文台时常看见许多仰面朝天的金属丝网或薄板构成的抛物面天线,那就是射电望远镜的本体。为了获得高灵敏度和高角分辨率,天线的口径常相当大,最大的有美国阿勒西波的300米固定天线望远镜,俄国的RATAN-600以及德国波恩的100米可动天线望远镜。为了获得毫秒级的角分辨率,还用多台天线构成干涉仪及综合口径望远镜,如甚长基线干涉仪,美国的VLBA等。目前正在酝酿中的接收面积数平方公里的VLT和2000平方米的MMA以及空间射电望远镜干涉仪VLBI代表着射电仪器技术的新高峰。另一方面,频谱观测技术的发展也很重要,移动频谱仪和声光频谱仪以及外差干涉仪均很重要。
普通恒星的黑体射电辐射非常微弱。我们探测到的射电源多是非热辐射,大多与天文世界中的能量迸发有关。规模最小的有太阳表面的局部爆发、特殊恒星的爆发;较大的有晚期恒星的爆炸;更大的如星系核的爆发(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等。这些天体的非热辐射有电子和离子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韧致辐射、有相对论性电子在磁场内回转时发生的同步加速辐射和高温等离子体内出现不稳定时等离子体集合行为生成的等离子体波通过非线性效应而产生的等离子体辐射。其表现形式有连续辐射和谱线辐射之分。
射电谱线有原子谱线、分子谱线和复合谱线之分。它们十分重要,一般产生于低温低压和低密度的星际空间,因而是研究星际物质分布、星系结构以及原恒星和恒星形成区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原子谱线是波长21厘米的中性氢原子谱线。分子谱线主要由分子的转动跃迁产生,其中有很多有机分子谱线。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和许多有机分子脉泽谱线提供了有关银河系结构和恒星形成区的许多有趣的新知识。红移后的中性氢赖曼线系使我们发现了类星体以及星系际气体的分布和特性。射电辐射的谱特性和时变特性也是了解天体本质和辐射机制的重要观测表象。类星体、脉冲星和3度K微波背景的发现是射电天文对近代天体物理的三大贡献。
  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革新,射电天文学在天文学的各个层次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每个层次中发现的天体射电现象,不仅是光学天文的补充,而且常常越出原来的想像,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下面对“射电天文学”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射电天文学是利用天体在1毫米波段的辐射来研究天文现象的学科,以无线电接收设备为观测手段。
B.我们时常看到的许多仰面朝天的金属丝网或薄构成的抛物面天线,就是射电望远镜。
C.射电天文学对近代天体物理的三大贡献是发现类星体、脉冲星和3度K微波背景。
D.射电天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检测长途无线电通讯中的干扰信号时偶然发现的。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射电与普通恒星、特殊恒星的爆发以及晚期恒星的爆炸有关。它是这些天体的非热辐射的产物,主要包括韧致辐射和等离子体辐射。
B.射电天文学是以近代物理为理论基础来分析研究天体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和结构深化的。
C.为了获得高灵敏度和高角分辨率,射电望远镜有时还用多台天线构成干涉仪及综合口径望远镜。
D.射电天文学在天文学的各个层次中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并为天文学的发展开辟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口径越大,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和角分辨率就越高。
B.射电谱线一般产生于低温低压和低密度的星际空间,因此,借助它们可以弄清星际物质分布、星系结构以膛原恒星和恒星形成区等许多天文学现象。
C.太阳黑子爆发时,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射电,它们可使无线电通讯暂时中断。
D.射电望远镜和射电天文学将最终为我们揭开宇宙的秘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体内有第二大脑吗?对这一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问题,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却出乎许多人意料--答案是肯定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经研究确定,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迈克•格尔松教授由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同大脑一样,为第二大脑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第二大脑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间的这种相似性。
不久前,人们还以为肠道只不过是带有基本条件反射的肌肉管状体,任何人都没有注意到它的细胞结构、数量及其活动。但近年来,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种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那么胃肠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胃肠系统之所以能独立地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第二大脑。第二大脑的主要机能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十分有意思的是,像大脑一样,人体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沉浸于梦境。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第二大脑会像大脑一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即有时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惊吓、胃部遭到刺激则会出现腹泻。所谓"吓得屁滚尿流"即指这种情况,俄罗斯人称之为"熊病"。
医学界曾有这样的术语,即神经胃,主要指胃对胃灼热、气管痉挛这样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倘若有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作用,那么胃将根据大脑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相反,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比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有时对一些进入胃肠系统的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节选自《科技日报》)
下列有关"第二大脑"的理解,准确一项是

A.作为"组织机构","第二大脑"是存在于人体胃肠道组织褶皱中的神经细胞综合体。
B.人体内的"第二大脑"能独立地进行信号交换,并像大脑一样能直接参加智力活动。
C.第二大脑与大脑多有相似,包括细胞结构以及为其提供营养的都是神经胶质细胞。
D.胃肠系统的活动会影响到大脑,比如人体有时会对一些进入胃肠系统的物质过敏。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尔松教授研究确定胃肠道组织褶皱中有神经传感器这一专门的物质,并据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B.科学家注意到胃肠道细胞的结构、数量及其活动,并通过研究发现复杂的胃肠系统同大脑有密切的联系。
C.第二大脑的机能就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当第二大脑沉浸于梦境的时候,或者会放慢消化液分泌。
D.大脑或第二大脑都能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此时人都能体验到"猫抓心"的感觉,情况严重会出现腹泻。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第二大脑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人体内这个所谓的第二大脑就有着区别于大脑的方方面面。
B.大脑给胃肠系统发出指令,第二大脑活动会影响到大脑,这些说明,人体的大脑与第二大脑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C.在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胃肠这种复杂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的时候,人体第二大脑能够向大脑发出工作指令。
D.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可以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弄清它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内容:网。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内容:生活。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但21世纪的生活比诗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30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用不懂传统来指责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唐诗完了还有宋词。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殖民”是指强国的综合优势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平等性。
B.“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利,在文中具体指文学创作上所表现的主流趋势。
C.“这样的写法”是把丰富的东西写成了一种简单的“网”字。
D.“网上生存”是新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上网。
10.“强势并不等于优秀”,下面的表述中不是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B.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C.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D.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11. 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会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进,这些推进的文化有些是优秀的,有些则不然。
B.中国唐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流传到外国,是强势经济与文化推进的结果,对外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C.对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要认真继承,否则无法写出好作品。
D.作者同意学作诗的人学国学,但不能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换档”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共18分)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有删改)
19、第2段中,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20、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21、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原文思考回答。
22、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A.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杀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但这不是深层原因。
B.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C.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D.“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E、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