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航天技术减缓气候变化
①当今的航天时代,尖端的航天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笔记本电脑、防抖摄像机、婴儿尿不湿、方便面、真空包装食品、冷光源灯,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品,最初都是应用于航天的高新技术,现在已为普通民众的生活造福。
②50多年来,航天技术已经催生了许多有助于改善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例如,天基卫星导航系统有助于减少海陆空运输工具,尤其是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遥感技术使风力涡轮机的发电效率更高;气象卫星的信息有助于太阳电池阵产生更多的电能。在过去几年中,欧洲航天局(ESA)的航天技术及商业转化中心又推出了一些有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
③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风力涡轮机的发电量,法国一家公司利用欧洲航天技术转移计划开发出一种专用激光雷达测量仪器,它能测量出距离地面高度上风力发电机所处位置的风速和风向。这种激光雷达技术就是采用了ESA即将在“风神”遥感卫星上所用遥感器的同类技术,而且这家法国公司在起步阶段曾利用ESA商业孵化中心改进激光雷达的性能。目前基于这种航天技术而研发的更多舣器已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而开发的名叫太阳卫星的监测系统可以精确预测光伏(太阳能)发电厂的电力输出。这些来自气象卫星的信息用于改进光伏电厂各系统运行状态,并能快速检测出其故障。据估计,这些故障会导致发电量每年减少1O%以上。目前这一检测系统已安装在意大利的若干光伏发电系统中。
④航天技术不但能够为开发可再生能源服务,而且其航天遥感器还可用于减少工业和采暖锅炉碳排放。这种原先用于航暴器方面的监测技术,现在已被转用于精确控制工业和民用采暖锅炉燃烧状况的监测系统。由于这些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这种监测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确保锅炉燃烧系统保持最佳燃烧状态,从而达到既减少碳排放,又降低燃料消耗10%~1 5%的目的。这项由ESA航天技术转移计划支持而开发的技术,目前已被德国某公司应用于监测工业锅炉和其他各种民用采暖装置。
⑤卫星导航系统也可用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卫星导航系统通常用于为海陆空交通工具和行人指引道路。而现在又有人发明利用这些卫星导航信息减少汽车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众所周知,汽车行驶中如果反复突然加速和突然刹车减速,会使最环保的汽车也增加汽油消耗。一种名为智能“绿色驾驶系统”的产品,能够综合利用卫星导航信息和路况信息,及时告诉司机何时该加速,何时该减速,何时该保持恒定速度。使车辆始终运行在最节油状态;采用这一系统,预计可节省油耗15%—25%。另一种名叫“伽利略经济驾驶”的节能减排装置,可充分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道路地形高度剖面信息来优化车内某些辅助装置(如发电机、空调和功率操控系统)的操作,从而节省多达到20%的燃料。据估算,如果全欧洲采用上述节能减排装置,每年可节省燃料20亿升,减少5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⑥另外,卫星导航也有助于改变生活方式。要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就必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为此你最好了解你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英国的一些科研人员正在实施跟踪碳排放足迹计划。这一创新概念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每个人每天碳排放的足迹,鼓励人们改变其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从而达到减缓全球变暖的目的。例如,有一种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套件,可以根据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及行程距离,计算出出行者的碳排放量,其准确性达到65%。该软件的优点是简便易懂,当你采用步行取代驾车出行时,你会立即看到你为减排所做出的贡献,从而鼓励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选自《百科知识》2010.5)结合全文,概述航天技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哪些作用?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第四段中“由于这些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一句中的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任选一个加点词作答即可)
阅读下列三则链接材料,联系全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材料二: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10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于5月3日落下了帷幕。在本次车展上,有95台新能源汽车亮相,众多汽车商都将推出新近研发的节能、环保车,突出展示近年来新能源及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及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等最新成果。
材料三:目前,北京市政协向全社会发出“提倡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北京”的倡议,号召人们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科学合理使用小汽车。
探究结果: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首先,确定好研究的主题,然后计划你所需查阅资料的地方,或图书馆、或实地调查、或采访、或上网查阅收集。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首先要查“书 目索引”,然后查找相对的书目和资料。查阅图书资料,重要的内容要做摘录、做札记、还可复印。实地考察,不仅要做好文字记录,还可拍摄实景记录,调查采访,最后分类整理调查资料。网上查阅,首先要确定好查阅的主题,再利用常用的“百度”“搜狐”搜索引擎搜集,打开相关的网站或网页查阅。网络资料 往往是宝藏与垃圾共存,搜索时要注意鉴别和判断资料的真伪。最后,筛选信息,汇总编辑成册,与同学们共享。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哪几种?
搜集资料有哪四个步骤?
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
①冰雹,俗称雹子,在春末和夏季最为常见,它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我国各地每年都会遭不同程度的雹灾。2005年6月,一场罕见的大冰雹突袭北京:许多汽车在这次特大冰雹中遭了殃,车窗穿孔,车顶被砸成了麻子脸!
②在春末和夏季,有时早晨天气还非常晴朗,可是中午前后突然下起了冰雹。夏天的气温那么 高,为什么会下冰雹呢?而冬天天气寒冷却不落冰雹,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如果你在夏天爬过山的话,一定记得在山顶上早上和晚上还是非常凉快的,还要穿毛衣和棉衣。在海拔4~5千米的山顶上有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这就说明了,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也在不断下降。在高山顶上如此,那高空应该更是这样吧!事实上,高空中的云,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在O℃以下。
④夏天太阳炙烤大地,在大气层中,有着大量的水汽的热气流,迅速地向高空上升。这时,地面上虽然很热,但是在高空中却依然很冷。当湿热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却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小冰晶从高空降落下来,在降落的同时兼并了很多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在自己身上冻结,就成了冰粒;有时候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到一股由下往上吹的强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上升气流,又再一次把它带回到空中去。这些小冰粒在高空中再度受冷,与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碰撞在一起,并兼并它们,把小水滴冻结在自已身上,因此它的表面上又包上了一层冰。就是这样,它在空中不停的翻腾,不断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相碰撞,穿上一件又一件冰做的外衣,一直到变成一定的重量时,上升气流无法再把它带到高空时,于是就一落千丈,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拾起冰雹,用刀子破开,你会发现它的纵剖面层次分明,那是在高空中冰雹所穿的几层冰衣与雪服。
⑤冰雹是在积雨云和强烈的空气形成对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在冬天,空气比较稳定,上下的“气流差”不像夏天那样大,空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像夏天那么强烈,积雨云不容易发生,所以冰雹不容易发生。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也在不断下降。高空中的云,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在O℃以下。 |
B.当湿热 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却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 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 |
C.小冰粒在空中翻腾,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一相碰撞,立刻就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 |
D.冬天,空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强烈,积雨云不容易发生,所以冰雹不容易发生。 |
细读第④段,将下面冰雹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3分)
水汽→( )→( )→( )→冰雹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件又一件”,为什么不能改成“一件”?请结会语境,说说你的理解。
请你认真阅读第⑤段,列举出冰雹形成需要的几个条件。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 |
B.在第②段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中的“它们”指代“老城的山水”。 |
C.第③段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可以从文段中“山尖”“山坡”“山腰”几个词看出。 |
D.文章在描写济南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
济南之所以出现暖冬,是因为有其地理因素,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
第③段是一个精美的写景片段,请你从“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应该有个好性格
①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有人外向些,有人内向些;有人粗犷些,有人细腻些;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勤于思考,有人乐于活动,如此等等,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②那为什么又提出来一个“应该有个好性格”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由于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搞得自己不幸福,也使别人不痛快。所以,性格好坏,不是针对性格类型,而是针对性格缺陷而言的。
③比如,有人性格外向,这本来很好,外向的人容易和人交往,容易和人交朋友。但外向过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讲方式,不分内外,乱说一气,就是缺陷,也会坏事,也会使人感到你浅薄、轻率,对你产生反感。
④比如,有人性格内向,这也不坏,内向给人一种沉稳老练的感觉。但内向过分,喜怒哀乐无从捉摸,也会使人感到你冷漠、孤僻,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对你敬而远之。
⑤常见的性格缺陷还有一些:比如心眼太小,见小不见大,无足轻重的小事抓住了不放,倒把大事忽略了。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耿耿于怀,过也过不去,一件小事记多少天,乃至多少年。比如,心扉封闭,外界信息进不来,总是在自己固有的信息圈子里转来转去,没有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突破。比如,遇事总抱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等等。现实告诉我们,性格上的这些缺陷,即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
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一个人改变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一个人弥补性格缺陷,限制这些缺陷的程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⑦一个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更乐观些,更开朗些,更豁达些,更能对外界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其本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好的性格,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幸福,也还会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
(选自艾丰《三做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针对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第7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文 段 一
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采集食物的劳动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地上,第二年还会长出新的植物,并可以收获比种子更多的植物果实。②但由于那时人类的食物还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当时的人类并没有开始进行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③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第一次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农业革命。
④这场革命使得人类从以往对自然单纯的适应和简单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有目的的利用和主动的改造,它使得人类从以往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从此能够获得较为富足和稳定的食物。⑤这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活动,从而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⑥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北部是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农业革命就从这三个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 段 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部落已在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已大量的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作物;此外,他们还兼有饲养、打猎、捕鱼等其他行业。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陶器不仅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其中彩陶更以丰富的图案,美观的造型,表达了半坡居民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出半坡居民已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半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
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他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石耜和骨耜(sì)。陶器制造粗糙,品种也不多,只有釜、钵、罐、盆、盘五种。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因此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性能,并且他们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请你指出第一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请你说说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哪些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