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平建邺,稍为主书稍:逐渐 |
B.仲宗壮其计壮:佩服 |
C.乃陈其俘馘陈:陈述 |
D.庆之开仓振给振:通“赈”,救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信义安所见乎? |
B.庆之入据其城。/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
C.须虏围合,然后与战。/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D.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庆之年轻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逐渐得到提拔。 |
B.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
C.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积蓄了很多粮食。 |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死效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拜:授予官职 |
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济:成功 |
C.卿邀名人也邀:求取 |
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不久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
C.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因为政宽和仁惠而著称。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2)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选出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早实以蕃:结实 | B.致其性:尽 |
C.其培欲平:培土 | D.有类橐驼者:这一帮人 |
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中“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职业”。 |
B.“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句话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
D.“若甚怜焉”中“焉”是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
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继从种植的当与不当对比。 |
B.第四段揭出文旨,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为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
C.文章集中“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
D.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语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诚然 |
B.酾酒临江酾:酒洒于地 |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这里指洞箫的余音 |
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寄蜉蝣于天地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C.①挟飞仙以遨游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
D.①不知东方之既白②目遇之而成色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顺流而东也 |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C.舞幽壑之潜蛟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 B.固一世之雄也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方山子①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
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 |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居 |
C.余既耸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 D.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过岐亭,适见焉然力足以至焉 |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D.亦足以富乐秦以攻取之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 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练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 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 |
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
B.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稍:稍微 |
C.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因:趁着 |
D.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则:原来是 |
《续资治通鉴宋纪》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这一点的一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③⑤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功臣们都因此得以善终。 |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仍任他为相。 |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⑵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
⑶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