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雁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推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搅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一一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
(3)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被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2007月4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4)美国民主派领袖杰弗逊称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而乔治•布什则认为自己“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自的理由所在。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1)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请列举证据证明你的观点。(本题目为开放式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评价“辛亥革命”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下列单项选择题)?(4分)
①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A.革命的领导人问题 B.革命的政权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②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
A.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促进历史的进步 D.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上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下中投下举足重轻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 1967年,三个机构和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天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从材料三欧共体的建立到材料四欧盟的成立,反映了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是什么?
(3)欧共体的成长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他(孔子)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 孔子学院标志 |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2012年12月16日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刘延东在开幕式中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重要精神,中国政府将积极支持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矮化”孔子为“丧家之犬”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康有为、伏尔泰对孔子的评价及其政治意图。
(3)进入现代社会,孔子价值观得到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25 |
8.25 |
13.5 |
17.0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2)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材料二图表所显示的D—E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E—F阶段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又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推动英国、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何不同的主要因素?各举一例简要说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