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是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在原文的空格处把第四则《论语》补充完整。
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可以为师矣 ( )
③诲女知之乎 ( )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 )翻译划线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仿照例句,请标出下面一个句子朗读的停顿(两处)。
例 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表示明显的停顿。)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摘出文中两个成语。 、 。
《论语》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将A、B、C
填到对应的括号内。
A. 学习方法 B. 求知态度 C.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孤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⑥,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铁简:狭长的铁片。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即推仆地缚之(绑,捆绑) | B.见民走避溺者(跑,逃跑) |
C.怿善剑及铁简(善于,擅长) | D.聚其里人饲之(喂养)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盗不可为也皆次当行,为屯长 |
B.不使之知觉辍耕之垄上 |
C.将以舟载之祭以尉首 |
D.粟尽乃止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②力过数人而有谋略。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①。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②,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补充上文空白处2分①②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后人把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辩: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面目:
(3)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下面所列各句中划线的“见”字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中“见”字意思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儿童相见不相识 | B.于是入朝见威王 |
C.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写出从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
从庄子“道”的观点看,事物无大小、是非之分,一切都是相对的,但作为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
(3)盖一癞虾蟆()(4)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下列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作者叙写了哪些“物外之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平凡的事物在
沈复眼里变得趣味盎然。从文章看来,怎样才能常常收获“物外之趣”?
阅读《约法三章》一文,完成小题。(14分)
汉元年十月(1),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3),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4)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5),偶语者弃市(6)。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7)。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8)。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1)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2)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霸上;古地名。(3)组:绳索。(4)怀王:即楚怀王。(5)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6)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7)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8)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案堵:同“安堵”,即安定。(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文言字词。(4分)
①诸将或言诛秦王___________②父老苦秦苛法久矣_________
③诸吏人皆案堵如故___________④人又益喜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系颈以组
A.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 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 D.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两处)。(2分)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就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2分)
)齐王筑城(8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岁苦支备()(2)虽有少劳()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