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淀粉酶有关实验的问题。
(1)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将盛有2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在0℃、20℃室温、37℃、100℃水浴中各放入一组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继续放回原来的温度下保温。
本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温度下酶催化反应的时间长短,所以把淀粉和淀粉酶混合的时间作为本实验的起始时间记录下来。再每隔1分钟,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此操作的目的是测试 。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蓝色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
预测实验结果:0℃ ,室温 ,37℃ ,100℃ 。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温度的升高会使酶和底物接触的机会增多,反应速率变快。其二,因为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 ,本身随温度升高而发生 的改变,温度升到一定程度,酶将完全失活。这两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使酶促反应在某一温度下最快,这一温度就是该酶的 。
(3)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的原因是酶具有________。
(8分)如图是与人体稳态相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字母表示相应激素。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b指的是:,①~④过程中属于反馈抑制过程的是_____。
(2)①完成由产生电信号到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产生,通过轴突传导到,进而引起小泡中递质的释放。
(3)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人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_____。
(4)如果电刺激图乙中I部位,则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若饮水不足,则会引发图乙的调节过程,其中物质d是,其作用为。
(11分)某生物爱好者在一次重复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罕见现象:选取的高茎(DD)豌豆植株与矮茎(dd)豌豆植株杂交,得到的F,全为高茎;其中有一棵F。植株自交得到的F2出现了高茎:矮茎= 35:1的性状分离比。他利用所掌握的遗传学知识对此遗传现象作出以下解释,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1)对此分离现象的可能解释如下:
①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基因型是Dd的F1植株幼苗发育成为基因型是的四倍体植株。
②该F1四倍体植株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③F1四倍体植株自交,由于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产生的F2出现了种基因型,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2)验证实验:为证明以上的解释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F。的基因型,即选择待测F1豌豆和表现型为_____的四倍体豌豆进行异花授粉,请用遗传图解表示预期的实验结果。
(10分)离体小麦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测得CO2的净吸收速率为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O,则表示的生理意义是;若在a=O条件下,生活一定时问后叶片干重将(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若a>O,当其他条件不变突然增强光照时,则叶肉细胞中ATP和[H]的量将(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后同),细胞中C3的量将。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加拿大一枝黄花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展开研究,所得结果如表,请回答(FW表示鲜重;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
①A组小麦幼苗用含1%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的营养液培养;B组作为对照,用___________培养。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可以导致小麦幼苗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原因是:ab。
请回答有关下图的问题:
(1)图甲中①~⑤所示的生物工程为_______________。该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______________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出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2)图甲中序号④所示过程叫做__________。
(3)如图乙,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标记基因,标记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获得较多的受精卵进行研究,图甲中⑥过程一般用激素对供体做__________处理;为提高培育成功率,进行⑩过程之前,要对供、受体动物做__________处理。若图甲中的卵母细胞来自从屠宰场收集的卵巢,则其在⑧之前需进行体外培养到__________________期方能受精。
(5)用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处理发育到桑椹胚期或囊胚期的早期胚胎,可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若是对囊胚进行处理,要注意将__________均等分割。
利用微生物分解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某研究所为了从长期种植马铃薯的土壤中分离出能够高效分解淀粉的细菌,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步骤:①配制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为了使培养基凝固成固体,应该向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
②将土壤样品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会出现和透明圈。
③将接种针用法灭菌后,从②中的培养基上挑取一定量细菌,接种至(填“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在恒温摇床上培养24h,使细菌大量繁殖。
④取与①培养基中相同的成分及配比,并加入少量碘液,使制作的培养基呈蓝紫色,灭菌并调节pH,用法将③过程所获得大量繁殖的细菌接种到该培养基上。
⑤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及其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上述实验步骤中,倒平板和接种的操作都应在超净台上的附近进行。
(3)上述实验步骤中,从用途看,①所用培养基属于培养基,④和⑤所用培养基属于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