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马鞍山市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市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报告会。人大代表顾平说:“我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农村代表,除了抽时间深入选民走访调查,听取意见、建议外,还把那些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作为代表建议、意见在人代会上提出。一年多来,我提出的很多建议和意见在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办理下,得到了圆满解决。”在听了述职报告后,选民沈奇对记者说:“我认为顾平代表还是作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反映了我们群众的呼声,我们很满意。”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2 分)
(2)除了上述渠道,你认为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6 分)
(3)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依据是什么?(6 分)
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一段对话:
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怀感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即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
工人:不对!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将是一堆死物。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机器人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日本具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工业机器人约有4成在日本。日本将在2025年拥有100万个工业机器人。按照一个机器人能完成10个工人的工作量计算,届时这100万个机器人相当于1000万个产业工人,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对于日本的企业来说,使用机器人工作,除了能应对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外,还能大量地减少工资、保险金、退休金的支出。
根据上述材料,试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
材料一:斯密认为,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就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农业资本和普通利润的部分。
材料二:斯密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的实际费用的一部分;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斯密三种收入来源理论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对许多人来说,不拥有产生收入的财产,如果不增加工资,他们就没有增收的可能,政府应该怎样使工资增加?随着物价的上涨,有人主张政府介入企业工资,使工资增加,确保人们的生活水平。
请运用李嘉图收入分配的理论,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汽车制造业是我国的年轻产业,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处于明显的弱势。但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民族品牌奇瑞、吉利、长城等纷纷公布和实施自己的海外战略,甚至要进军欧洲和北美市场。
材料二: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的好处不是来自绝对优势,而是来自比较优势。
(1)结合材料一,说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与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异同。
(2)任何国家只要按照比较成本学说参与国际分工,就一定会获得好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