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有人说,颔联的“改”“迷”二字下得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的尾联(第四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唐诗。
闻砧①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意。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杜鹃和猿的叫声应该是最典型的悲切之音,可作者说“不哀”“不切”,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
清江曲
苏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苹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苹,水中浮草。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味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帷。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注: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1)词的上片写西湖清波门附近的春景,下片写晚归寺院所见之景,这两幅场景各有什么特点,又各以哪个字点出了景物特点?
(2)“月到门时”,从这轮伴随诗僧回到山门的朗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首联或颔联。
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