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
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
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
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
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
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
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出现有何意义?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英法美三国革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材料一中“英国模式”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中英国和美国对民主政治的“创新”和法国推动现代民主政治“全球性”的表现。
(3)与欧美国家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目标方面增加了什么内容?请从现代化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和古代雅典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公民大会每九天召开一次。会议一开始,传令官便宣读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审核过的提案。接着,赞成者和反对者便轮流登台发言,会场群情起伏。待双方发言完毕,便开始表决。一般提案,则举手表决;有关选举和放逐事宜,就采用抽签或投票方法表决。……在希腊雅典的伯里克利时代,所有妇女以及12.5万奴隶、4万外国侨民没有公民权利。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
——《古代雅典的民主》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四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五(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材料五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经济文明是指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制度与政策、经济思想与行为的文明程度与属性。它既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理性反映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实现经济文明的征途中必须加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开放力度;尊重经济规律,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大曹文柱教授评价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说道,“是其它农业文明中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是毫不为过的。”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起来像是一个重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地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地找到少量黄金。然而,美洲大陆的发现却引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直接反应,它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
材料三 20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专家约翰·希克斯这样问道:“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但现代工业是什么呢?我们将它同古代工业,即与市场本身同一时代诞生的手工业加以区分所依据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
材料四 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又问:“这些现象是否反映了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
材料五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以后,保持和谐、保持均衡是中国快速增长和发展的社会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1)材料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
(2)列举“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的具体事例(时间、人物、航线)
(3)有人说,“哥伦布的伟大发现”给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它不能反映人类经济的理性和理想,更谈不上“伟大历史意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试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现代工业经济的基本要素。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段对话回答材料四中的两个提问。
(6)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为哪些?
(3)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中俄的“传统友谊”。结合材料三,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中共在革命中曾“照搬外国的经验”,指什么?但在实践遭挫折后,中共又进行了怎样探索?
(3)结合材料二,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应走什么道路?这一道路是在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那农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4)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什么形势下发表的?概括他在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