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阻止 |
B.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径:径直 |
C.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少:同“稍”,逐渐 |
D.因解其缚,使诣太祖诣:拜见 |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言终而修至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后献以事当死 赵亦盛设兵以待
C请救于太祖 乃设九宾礼于庭
D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失其所与,不知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 |
B.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高密县令。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 |
C.王修曾被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
D.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 |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B.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C.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D.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
B. |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
C. |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
D. |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
B. |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
C. |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
D. |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 审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
B. |
则必有所 格 格:阻止,阻碍 |
C. |
此用之于新 造之蜀 造:拜访 |
D. |
或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则是有时而穷 焉 盘盘 焉,囷囷焉 |
B. |
而权之 以人 臣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 |
特欲侥幸 于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 于王而负赵 |
D. |
游尘 之集高岳 不知东方 之既白 |
9.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B.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C.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D.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 |
①③⑥ |
B. |
①④⑤ |
C. |
②③④ |
D. |
②⑤⑥ |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
B. |
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
C. |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
D. |
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 【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 【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 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 【2】阖门不出,魏文 【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 【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贵耕战而 贱儒生贱:轻视 |
B. |
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
C. |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
D. |
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
B. |
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
C. |
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
D. |
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
B. |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
C. |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
D. |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
B. |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
C. |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
D. |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