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
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
据记载“在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上,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兴奋的人们在水晶宫(展馆)内尽情目睹那个时代的骄傲,自然也就不会留意工业文明使泰晤士河逐渐浓厚的污浊。” 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信息有()
①当时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炭 ②这种辉煌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没有做到协调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下列组合属于英国16—18世纪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A.屠杀土著居民、组建商业公司、黑奴贸易 | B.海盗式劫掠、商业战争、黑奴贸易 |
C.开采金银矿藏、建立大种植园、敲诈勒索 | D.海盗式劫掠、建立商站、暴力掠夺 |
有学者认为“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之所以这样说的理由是( )
A.新航路开辟把相互隔绝的区域开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
B.新航路开辟使南半球国家与北半球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
C.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D.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持后面观点的人是因为看到了当时 ( )
A.地理大发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B.西班牙聚集了大批优秀航海家 |
C.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 D.西欧的航海家们相信地圆学说 |
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推动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兴起 |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 D.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