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以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
陈以胜,1972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创业。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移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前一段时间,所有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加了很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以胜。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招聘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经验,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
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历来看,正规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考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容,创造性不突出。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招聘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养他。这样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是实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
陈以胜: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情况。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陈以胜:在面试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和特长。我经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这就说明他在个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判断应该安排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因此,他们很重视发现员工的缺点。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至于他所欠缺的素质,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来弥补。
记者:您能举例说明这种“长板效应”吗?
陈以胜:有一次在招聘中,一个女孩来应聘客户服务主管。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有很强的洞察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也不错。于是,我建议她担任销售人员。她当时很迷惑地问我:“销售就是卖东西吗?”这说明她对销售部门一点也不了解。但这不重要,洞察、沟通、应变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最可贵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她恰恰都具备。只要有了合适的“长板”,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培养。一年以后,这个女孩果然成了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人员。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
记者:您对初踏社会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呢?
陈以胜:您知道在企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容易被提拔吗?那就是工作主动性强的员工。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毕业生几乎有同样的特点——大气、看问题有高度,但懒散、不屑做具体事。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就要思考部门经理应该做什么,做到部门经理就该思考总经理应该做什么。一个员工,最可宝贵的素质就是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之道。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得到提拔。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我倒宁肯看见员工为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犯些错误。在我的企业里,从没有员工因为创新中犯错误而被淘汰,相反,被淘汰的倒是那些优柔寡断、因循惯例的员工。
语丝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跟我一样穷的孩子不要自卑,保持阳光的心态,能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清楚地记得给我机会的每一个人——为了供我上大学而早早辍学当保姆的姐姐、教我计算机知识的老师、给我第一个工作机会的厂长、把我领进IT大门的总经理……我永远对他们心存感恩。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句很害人的话。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学会主动思考。
一个人是应该有点爱好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件事能点燃你的热情,让你全情投入,那很难想象你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
阅读完全文,你觉得一个胜任企业工作的优秀员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4个字。
这篇访谈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而陈以胜提倡的是“长板效应”,你觉得哪种理论对你更有启发?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文赏读
永厚老兄
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永厚老兄。
他生于1929年,我生于1954年,掰着指头算一算,他狠狠大我25岁,但我依旧叫他老兄:永厚老兄——永厚老兄——我总是这样大声叫他,他也居然满口答应,在信里。
有时,我也感到讶异,从相交到现在,与他仅仅见过一面。真的只见过一面吗?摸着自己的脑壳自问,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真的只见过那么一面。
那是在去年,也就是2000年,7月份,他到长沙来上电视,搞捐助,献爱心。他是画画的,当然很有名,不然,人家不会请他。人家请的是大画家,请的是黄永厚先生,就像我请他为《书屋》画画。
遗憾,我却不懂画。我只是觉得他画得怪,画得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喜欢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我觉得与其他人不一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他的字,每次都看出我一身汗,连猜测带蒙,好久好久,才算大致弄个明白。我还曾把他的字,掩去落款,复印了,让一些书界的朋友看,他们竟也和我一样,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最后大都这般结论:这个人,不得了,行草篆糅在一起了,不是个疯子,就是位大家!
到底是疯子还是大家,不知道,也不好说。不管是什么,他是我的永厚老兄。我喜欢我的永厚老兄。
永厚老兄是关爱我的。他对我的这种关爱,除了写信,就是画画。画画支持《书屋》,画画给我鼓励,画画逗我哈哈一笑,使我不觉人生寂寞,并对前路再添信心。最近,他又寄我一画,画很窄且很长。画面上除了一首诗,几个印,只有一只大鹏展翅,背负苍天,俯视人间。整个画面的80%,都被那巨大的翅膀盖住。翅膀下的那首诗,是谭嗣同的《晨登衡岳祝融峰》。那字,自然又让我连猜带蒙地琢磨了好久,结果只看.出后两句,前两句终归蒙不出来,只好打电话请教于他。诗是从大鹏的角度看的:“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我为这构图而叫绝,更为这画意所震撼。我在画前站了很久,心里竟涌出许多图像,热血也跟着沸腾起来。我想我也应写几句,记下自己看画的心情。我当时是这样写的:
升起来了
那只鸟
像遮天盖地的滚滚雪霆
每扇一下
一阵飓风
天地万物都为之动容
翅尖撩起的江河之水
铺成化雨积雪的飞云
转眼,又突然无影无踪
好似消失的某个梦
真的飞过了一只鸟吗
有人在揉着眼睛问
很明显,我和永厚老兄不同。永厚老兄是开朗的、豁达的,无论是人还是笔。而我总免不了一点忧郁。我知道这样不太好,想改也一下改不掉。这就是性格使然吧。
文章开篇即说:“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永厚老兄”,为什么?
请分别概括出黄永厚先生字和画的特点。
字:
画:
第二段中有两个词:“狠狠”和“居然”。请问将这两个词删去后,文章的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文中有两首诗,一为古体诗,一为现代诗,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选一个角度简述之。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文人间的友谊有何看法。

同步解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概括选文的内容。
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写出老王的什么?
老王送油和鸡蛋的目的是什么?“我”给他钱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我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请你想像一些老王接过“我”给他钱的心理是怎样的?
文中对老王的死运用的是什么描写?从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我得知老王死后,总觉得心上不安,为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文章选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选文中“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这里运用什么描写?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句中“强”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指出下列各句对人物描绘所采用的手法。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便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他一手拿着布,的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二句好在哪里。
⑴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立在门框里。
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