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乞得钱,则市盐酪径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贮大小笔棕帚麻拂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窍有尘土,即以笔拈出之,率以为常,环百里人皆熟识之。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刘欣谢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此,是大可笑。适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注释】①盐酪:指食盐等物品。 ②麻拂:除尘工具。 ③衲袍:僧袍。 ④扃:jiǒng关闭。⑤营营:指内心忧虑的样子。 ⑥方寸:内心。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携一竹篮(        )                   (2)刘欣谢而(       )
(3) 不而出 (        )                   (4)遇一人过前(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尽更出 ( 就 ) B.即笔拈出之( 用 )
C.市一锁 (于是) D.吾几子所累(给)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此,是大可笑。
文中刘先生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送之()②未尝稍降辞()
白玉之环()④媵人持沃灌()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A.无从书以观专心 B.慕圣贤之道精求精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得患失 D.未尝稍降色义正

翻译下面句子。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送之()②未尝稍降辞()
白玉之环()④媵人持沃灌()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A.无从书以观专心 B.慕圣贤之道精求精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得患失 D.未尝稍降色义正

翻译下面句子。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亭林先生手不释书
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③,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后,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旨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①亭林先生:顾炎武,号亭林。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酒垆:小酒店。
解释下面加点词。
(1)呼老兵道边酒垆(2)马上无事,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翻译句子。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加点字。
(1)媵人持沃灌________。(2)白玉之环________。(3)右备容________。
翻译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甲】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录毕,送之(2)从乡之先达执经
把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感情:
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