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双面人生
蔡恩泽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在官方网站贴出乔布斯遗照,宣告这位传奇人物于当天早些时候去世。
(一)一面是屡遭失败的倒霉蛋,一面是收获颇丰的幸运儿
乔布斯的人生至少有三次大的失败:败于苹果的竞争对手IBM,败于“莉萨计划”流产,败于公司内部的排斥。但他把失败当成学费,从不言败。尽管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命运之神却眷顾他,他以他的超常智慧取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硕果。
天才乔布斯一举颠覆了四个行业:
他用iPod颠覆了音乐。他用iPhone颠覆了手机。他用Mac、iPad颠覆了计算机。他又用皮克斯电影工作室奉献的《海底总动员》颠覆了电影,赋予了电影动画全新的含义。
这四个颠覆中,人生能涉猎其中一个就已无比辉煌,乔布斯的人生成就令全世界为之咋舌,为之动容,为之倾倒。
(二)一面是糟糕的人格缺陷,一面是完美的奋斗精神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刺头”,他不仅孤傲、自大,而且不乏耍奸使滑、拉帮结派之举,甚至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传记中显示他如何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是苹果创始人的沃兹帮助他干活,又如何用小聪明私吞奖金。但他不乏奋斗精神,他并非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1976年4月1日,他与沃兹、韦恩在他养父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
他被斯卡利赶出苹果后,沉寂了数月,朋友们曾担心他会自杀。一天,乔布斯在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聊天时,突然产生了创办下一家公司的冲动,这个公司就是NeXT。
当苹果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又勇敢地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准备承受骂名的勇气,还有一种让企业转危为安的决心。
(三)一面是凡人的病痛与折磨,一面是天才的灵感与创造
乔布斯也是肉体凡身,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却亮起了红灯。2004年,他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在胰腺内的恶性肿瘤引起死亡的概率非常高。而他天才的灵感与创造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像电火花一样迸发出来。
在他第一次请病假时,就有评论说,他病休期间可以思考科技产品的更广阔图景和更遥远未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他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的创意而惭愧。苹果的产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的创意来源于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从其它领域的创新高手那儿偷来创意并应用到你的事业中,是完全可行的。乔布斯从不以“偷窃”别人的闪光灵感为耻。
(四)一面是苹果的栽培家,一面是苹果的终结者
他辞去苹果CEO,带着身躯的伤痛离开苹果一线,就像重伤的战士撤出战壕一样。他病情不容乐观,从此再无乔布斯。
这位天才对于苹果来说,是命悬一线的人物,是伟大的栽培家。回顾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苹果与他休戚相关。
1976年,他和好友共同创立苹果公司,是第一任CEO。1996年,他重返苹果公司,再次担任CEO,从那时起,苹果打上了不可磨灭的乔布斯印记。2004年,他被诊断出胰腺癌,苹果股价下挫10%。2005年,在他主导之下,苹果推出iPod nano,苹果重新回归市场宠儿。2009年,他申请5个月病假,苹果股价又大跌7%。2010年4月3日,他推出iPad,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从上述时间表不难看出,他救苹果于危难之间,他给苹果带来神话般的辉煌。苹果的兴衰转折无不彰显他的影子,苹果的成长完全依赖他的个人影响。但问题在于,假如有一天,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该如何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
乔布斯卸任CEO一职并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作为天生的领袖,他的地位无可取代,他的个人魅力无人企及。从这个意义上,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
(原载2011年10月8日香港《大公报》,有删节)文章最后说“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这样说理由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本文在介绍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从全文来看,乔布斯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众多优秀品质。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嘱托(杨逸)
“爸,我不去念了。”我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广州找弟弟去……”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你别瞎操心,我有办法。”
还有什么办法呢?眼看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够一半。村里已经挨家挨户地借遍了,弟弟昨天又寄回500元钱,加上我暑假做家教挣的钱,还是不够。
唉,为了供我读书,家人真是竭尽全力了。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扫公路的活儿,没日没夜地干。过度的劳累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其实他今年四十才出头。妈身体不好,却总也不肯上医院看。最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弟弟,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赚到一点钱就往家里寄。
夜深了,窗外的星星困得睁不开眼,我却怎么也睡不着。爸也没睡着,一声声叹息像铁锤一样砸疼我的心。
破晓的时候,爸披上衣服,对我说:“今儿个你跟我到你城里叔叔家去一趟。”我一骨碌爬起来:“我不去,去了也是丢人。”爸急了,猛地给我一巴掌:“丢人重要还是读书重要?”爸很少打我,我知道他心里比我还难受。
我故意走得很慢,远远地落在了爸爸后面,可终于到了叔叔家门口。爸怯生生地敲门,敲了十几下,才听到一个懒洋洋的声音:“大清早的,是谁呀?”爸忙说:“他婶,是我们。”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婶婶打着哈欠问:“你们一大早来干什么?”爸僵住了,过了一会儿,他嗫嚅到:“来看看你和我兄弟。”
叔叔也出来了,勉强寒暄了几句,爸终于开口了:“他叔,其实我们这次来是有件事想求你。”我看见叔叔立刻皱起了眉头:“什么事?”“这个,你侄女今年考上了大学,学费还差一点儿,想跟你借点儿。”“借钱?”叔叔像被烫了一下,“借多少?”“3000。”爸小心翼翼地说。
叔叔吸着烟,不看我们父女,只望着窗外阴郁的天空。婶婶漫不经心地抹着桌子。爸想说话,可只吧嗒了几下嘴。屋内静得令人发慌。
又过了一会儿,堂妹出来了,爸忙跟她打招呼。她扫了我们一眼,对她爸妈说了一句“我去学钢琴了”,就出门了。叔叔一下子受到启发:“你们看,小文学钢琴一节课就要150,你们说我容易吗?”婶婶接着说:“别看我们像有钱的样子,其实挣得多花销也大,买房的钱不说,就是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信息费、物业管理费加起来也够呛,不像你们乡下,一年花不了几个钱。”爸低着头说:“我也知道你们不容易,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想来麻烦你们,看在孩子读书的份上,帮哥一次。”
我惊呆了,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眼圈也红了。
叔叔大约也受到震动,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借就借吧。”婶婶极不情愿地从房间里拿出钱,爸爸伸过颤抖的双手去接,婶婶手却一缩:“得打张借条!”乡里人借钱,是从不打借条的,让你打借条,就是不相信你。爸爸的喉头滚动了一下,歪歪扭扭地写了借条,婶婶才迟迟疑疑地把钱递给爸爸。
我忘了那天是怎样走出叔叔家门的,我只记得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
爸说:“爸求你一件事。”
我说:“爸,您有啥事只管说。”
爸说:“等你念书出来,成了城里人的时候,你可不要……”
“不要啥,爸?”
“不要让你弟弟给你打借条。”(选自2006年8月1日《扬子晚报》) 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三自然段的妙处所在。
你怎样理解“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这句话的含意?
小说的题目是“父亲的嘱托”,那么,父亲到底嘱托了哪些内容?
认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副其实的千年瓷都。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的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群雕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李恭坤的《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群雕的塑造上,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
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启发。 |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艺术。 |
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炼与完善。 |
D.《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瓦
王剑冰
(1)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2)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3)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4)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5)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6)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7)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8)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9)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10)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1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误项得0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
B.第(4)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
C.第(5)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
D.第(7)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在作者笔下,瓦有哪些品性?请结合文本分条概述。
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当微博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很快发现,微博的字数虽然少,最多140个字,但能互动,有交流,能辩论,能交锋,能互相启蒙,能安慰情感。
微博起步晚,但发展快,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博客。博客能把事情说清说透,辩理性强,微博只能把核心观点表达清楚,如果想细辩其理,微博明显不如博客。
微博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传统就是以小喻大,以物喻情,以观点代替系统性思维,强调意境。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以强调道理为主,道理也是缺少逻辑的道理,其中的内容大都是片断化、碎片化、故事化、情景化的,逻辑推论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欠缺。中国微博兴盛,其重要原因就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传统和思维习惯。
微博快捷方便。微博符合现代世俗化的快餐文化,思想的快餐消费也决定了微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人们只需要核心观点,只求一句两句话就说得明白即可,不需要系统性的逻辑论证。微博恰恰符合了思想快餐、精神快餐的需求,这是微博虽然发展时间短,却发展速度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博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如一个孤单的原子,而每个人的社会属性又拒绝孤单。微博给每个孤单的个人提供了一个交流消除孤单的平台,每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每个人都可以以虚拟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平等的交流。
微博满足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道德诉求。在现实社会中,两极分化严重,公平正义受到破坏,人们对权贵资本、对官员腐败缺少批评的场所,又由于在现实渠道中缺少公民参与的具体形式,或已有的具体参与渠道并不通畅,于是人们挤上微博这一相对宽松的平台,表达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抗议社会的不公行为。
微博满足了人们想宣泄的要求。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单位、对老板、对权力、对社会都有不满情绪、不良情绪,但由于处在现实的关系中,如果直接表达诉求、表达不满,其经济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巨大,而在微博中则相对低廉,从而也吸引了一部分人在网上宣泄不满。从辩证的角度来说,人们的不满得到宣泄了,人际关系也就和谐了,人格也就健康了。换句话说,上网的人多了,上街的人就少了。
微博满足了人们娱乐的要求。研究与观察表明,娱乐明星粉丝众多,点击率高,转发率高。每天进入腾讯微博都会显示,排在前几名的都是明星。这表明,在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里,人们更愿意追求符合自己心愿的明星,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娱乐需求。另外,人们会选择无风险或风险小的内容来缓解现实中的精神压力,而选择明星,既满足了情感需要,又是零风险的选择。
总之,微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发展规模也是惊人的,它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人们心理需求的产物。微博不是权力应该过多干涉的领域,公共权力只要落实宪法,维护网络自由、微博自由即可。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下列不属于人们爱微博的原因的一项是()
A.微博符合中国人以小喻大、以物喻情、以观点代替系统性思维、强调意境的思维传统。 |
B.微博起步晚,但发展快,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能把事情说清说透、辩理性强的博客。 |
C.微博的字数虽然少,最多140个字,但能互动,有交流,能辩论,能交锋,能互相启蒙,能安慰情感,恰恰符合了思想快餐、精神快餐的需求。 |
D.微博满足了人们想宣泄、娱乐、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理需求。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能将人们的核心思想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不需要系统性的逻辑论证,这种快捷方便的形式让它迅速获得人们的青睐。 |
B.《论语》片断化、碎片化、故事化、情景化的特点影响了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导致逻辑推论在中国人传统思维的缺失,微博正是这种缺失的体现。 |
C.微博给孤单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人们通过虚拟的形式实现平等的交流。 |
D.娱乐明星粉丝众多,点击率高,转发率高体现了在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里人们利用微博在满足情感需要和规避风险之间的左右权衡。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微博宣泄不满,成本相对低廉,却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
B.博客重思辨,微博互动性强,二者各有千秋,没有高下之分。 |
C.微博是人们沟通的桥梁,互不相识的人也可以成为朋友,由此说来,“宅男”“宅女”就只是空间上的孤独者,精神上依然自由、丰富。 |
D.在微博中,由于很多人的微博名字是虚拟的,空间也是虚拟的,微博还需要公共权力来干预和管理,来维护交流的积极和健康。 |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无言电话
[日本]古贺准二
在一套窄小的公寓的房间里,一个男人正往小饭桌上摆碗筷。没有灯罩的电灯发出的暗淡灯光照到阳台上,晾衣杆上挂着淡蓝色的鸟笼,笼中偶尔啾瞅地响起一对十姊妹的对鸣声。电话铃响起,男人停住了手。
“喂——”
“……”
“喂,这里是城之内——”
“……”
“您是哪一位?”
虽然能听到呼吸声,但对方不说话。
——会不会是无言电话?不过男人想不出被人故意找麻烦或恶作剧的理由。
“——找我妻子京子吗?她到附近的糕饼店买东西去了。不瞒您说,今天是我60岁的生日。本来我忘得一干二净,可妻子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病也好了,我得豁出点钱来买盒蛋糕。’她刚出去,一会儿就会回来…… ’
“两年前我得病以后,实在让她辛苦了。
“——想来,我一直让她很辛苦。
“从前,我生存的意义就是工作。天天追赶时间和钱,又被它们追赶,把妻子和孩子丢在一边不管。
“有一次做股票投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为了还债,房子、土地都到了别人手里,我才突然发现失去了朋友、公司,还有孩子们。
“像坠入绝望的深渊里,我想自杀的时候,妻子这么说:‘孩子他爸,你权当自己回到刚出生时那样一无所有的状况。咱们两手空空从头开始吧——’
“我那时才醒悟过来,同时对我过去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我究竟图个什么来着。我直到现在还感谢我妻子,我是从她那儿获得了新生。
“两年前我得大病的时候也让我妻子非常担心。我直到现在还不怎么能工作,所以妻子只能去打零工。我有时真是觉得奇怪,她那瘦弱的身体里怎么会蕴藏着那么多的精力。”
“……”
“——我女儿隆子6年前跟男人一起离家出走了。想来我应该承认她第一次自己选择的异性。但我当时觉得更体面一点儿的男人才和我女儿般配。这应该说是做父亲的一点私心了。
“听说她好像有了两个儿子,一个5岁,另一个3岁,他们现在正是最可爱的时候吧……
“啊,这个,像是我妻子有时瞒着我去看他们。”
“……”
“——我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彻,10年前他竟说想当音乐家,大概不想做像他父亲这样的人吧。我劝他不管怎样应该先读完大学,可是他不听,我们吵架后,最终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那个小子该是30岁了吧,也不知在哪儿怎样过日子……
“每天一早一晚,我都要和妻子一起祈祷他平安无事。
“——现在,我跟妻子两个人孤零零地在这小公寓里过着俭朴的日子。
“我们养着一对十姊妹,它们很亲昵,还下了两个蛋。
“我跟妻子今天早晨刚刚说起,看着母鸟和公鸟交替抱窝的样子,就想起我们夫妇当时的情景来。
“——我一个人讲了很多没用的事情。啊,您是哪位来着?”
电话里对方的呼吸急促起来。
“喂,您怎么了?”
“……”
突然话筒中响起一阵呜咽声。
“——爸,祝您生日快乐!隆子姐姐和妈妈也在这里。我们马上就去您那儿!”
这是隔了10年之后才听到的儿子的说话声。
“……”
男人无言地握紧话筒,大颗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电话接通之初,对方不说话,但能听到呼吸声,男人很快否定了是被人故意戏弄,他猜测到电话那端的那个人可能是自己的亲人。 |
B.男人之所以对一个不曾开口讲话的人打开心扉,表明了他内心的孤寂和痛苦,迫切需要与人交流。 |
C.“突然话筒中响起一阵呜咽声”这一细节表明儿子在无意中听完父亲的人生遭际后,理解了父亲,原谅了父亲。 |
D.在他心中,妻子是支撑他走过一切艰辛和挫折的动力,但结尾处我们看到妻子在生日这天欺骗了他,还去与女儿团聚,这表明妻子也并不理解他。 |
E.小说选取了电话接通的片刻时间,通过他的讲述,串联起他一生的遭际,构思精妙,匠心独运,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主人公的叙述,请归纳一下主人公一生遭遇了哪些人生的打击。
面对着一个无言电话,主人公却滔滔不绝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文本,对本文这种精妙的构思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