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6~l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25 |
8.25 |
13.5 |
17.O |
21.O |
27.5 |
51.O |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致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
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
至l 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
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
厂三大类。
——皮日休《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由于历千年而仍其故的农工结合体因在近代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
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同时并存。在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
农业区域,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
拉力也弱,故而城市与乡村均发展缓慢。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渐北农村经济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分) 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
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3)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四分析其特点形成
的主要原因。
(4)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威尔逊1916年5月16日致信豪斯:“假如我们提出和平建议,它将遵循下列条件:……2)一个普遍的联盟,宗旨是维护海上自由和防止任何因为A)违背条约的或B)没有警告及全面要求而开始的战争,——这是一个对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实质性的保证。”
——查尔斯·西摩编:《豪斯上校秘录》第二卷《从中立到参战,1915—1917》伦敦
材料二 1941年8月,罗斯福指出:“将来有重建国联那种组织的可能性,但为期尚早;即使这种组织重建起来,处理安全问题时也无法充分利用,因为像国际联盟大会这样的机构太庞杂了,在处理安全问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么大的机构可以讨论问题,适合小国家提出他们的建议,诉说冤屈,但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责任,采取管理的措施。”
——转引自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威尔逊与罗斯福外交思想的异同点。
(2)战后罗斯福的思想如何得到落实?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业化过程中,核心家庭(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取代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扩大家庭。中国现代家庭的历史所揭示出的是与西方十分不同的发展形式。中国的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像西欧的原始工业化那样带来其与农业的分离,也没有导致城镇的蓬勃发展、核心家庭户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婚龄。
(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的根本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首先,是因为在土地不足的约束下,得自农业的收入不足以完全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必须借助副业收入。同时,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一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在乡村农民和其制造业人员都缺乏退休福利的现实下,这样的两柄拐杖更加必要。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材料二只有在没有谋生能力的情况下,一个人才拥有被人赡养的权利”,对赡养人来说,“赡养他人的义务,考虑到本人的其它义务,如果会因此危害到维持适合自己社会地位的生活,则不须赡养。
——《德国民法典》(1900年)
赡养老人的子女可以多分财产,不赡养者少得。这样承包地和宅基地在实际运作中一般都由赡养父母的儿子继承。因此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然和家里的第一代保持紧密的关系,他们是家里土地产权的继承人,也是家里老人的法定赡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5年)
材料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打工,2005年已经达到1.2亿人,2009年则更是达到1.45亿。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因为大量青年作为夫妇进城打工或在城市组织新家庭。伴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空巢家庭”,即成年子女外出打工之后由父母亲独自组成的户;还有所谓“隔代家庭”,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即所谓“留守儿童”)。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西欧在家庭结构变迁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结构的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潮与国情
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度赞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科技与发展
材料二“在18世纪,中国似乎又一次处于开拓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关头……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儒教对于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根本不愿做抽象的推理或思考;学识集中在儒教经典和过去有关的记载,认为这些才能指导当前和未来。……中国的手工业者技艺高超,极具创造性,但很少涉足理论或实验,他们大多数甚至是文盲。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
——罗兹·墨菲《亚洲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西科技有何差异。
传统与现代
材料三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新时期以来)人们逐渐承认了中国传统的丰富,相信它能够给予正在为解决现代化问题而奋斗的民族以力量,……中国仍在为找出自身特点而努力,它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将排外主义、发展模式(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赖于西方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和传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中国人依然为他们的特色和他们的传统而骄傲,但他们现在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当前时代已经落后于世界上国家,他们迫切需要赶上去。
——罗兹·墨菲《亚洲史》
(3)材料三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